左上图 C919飞机下线。
右上图 天马望远镜是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综合能力排名亚太第一、世界第四。
右下图 上海光源作为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和多学科的实验平台,由全能量注入器、电子储存环、光束线和实验站组成。图为上海光源内部被称为“梦之线”的光束线。(资料图片)
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印发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由此,上海形成了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联动”的改革发展新局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今,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活动,以制度变革引领科创中心建设,积累了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
延长创新链条
2016年初举行的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市长杨雄表示,今年上海将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发挥“三区联动”优势,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针对以往“有研发无技术、有技术无试验、有试验无业态、有业态无产业”的断裂式、碎片化的格局,致力于打造交互协同的创新链,使科技创新形成链式连锁反应与互动。
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趋势看,无论是供给推动型创新模式还是需求拉动型创新模式,抑或是供求结合型创新或系统集成创新等,都建立在由研究开发、示范应用、产业化与商业化以及技术扩散等若干关键环节构成的科技创新链基础之上。
因此,上海也力求打造自己的创新链。比如,在上海的支持下,北斗导航系列企业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连成串、结成片,实现组团式发展。上海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陆星海表示,北斗导航系统在应用方面正在逐渐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基础研究也正在形成突破,再过2到3年,北斗系统完全可以与国际同行一比高下。上海青浦区区长夏科家表示,上海将以西虹桥基地为根据地,进一步吸引北斗导航相关企业入驻。在这些高新企业带领下,上海导航产业2015年产值达到60亿元,今年预计增长将超过20%。
由点而线,打破碎片式创新瓶颈,上海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促进创新链不断发展与延长;致力于制度创新,从科技资源配置的源头建章立制,突出创新链中的利益协同,强调创新链中各环节的互动,聚焦创新链的源头与重点,进一步增强各参与主体的创新动力、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力。
上海自贸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两大战略同在上海浦东落地。上海人看到了其中的乘数效应,顺势提出“双自联动”,这让浦东再次迎来一个改革创新的机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沈晓明反复提及一个叫作“CMO”的名词,也就是“生物制药合同生产”。“去年下半年以来,接轨国际的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在上海等10个省市试点,这项试点的基础就是CMO,位于上海张江的跨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正是国内首个开展CMO的试点企业,试点项目首个产品是一种免疫抗肿瘤的新药。”沈晓明说,通过生物制药合同生产这种创新模式,可以帮助更多生物制药企业生产和上市新产品,使患者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创新生物药。
通过“双自联动”,上海正在把创新链与价值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创新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创新驱动最终要体现在经济实力和价值形态的发展上,创新成果应用所创造的财富价值是衡量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除了推动“双自联动”,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中,还通过资金链有效对接创新链,催化创新成果产业化;实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与价值链提升的有机整合,引领产业高端价值链;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四新”经济。
提升综合功能
随着创新层级的提升,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要适应现代科技创新日益专业化、高端化、集成化趋势,就要打造一个强健的功能配套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创新活动提供全过程服务和复合型服务。因此,上海推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不是在城市的某个区域建设一块“特区”,而是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载体,全城参与,全市共建。
上海还特别强调,要打破行政分割、自我封闭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发展,促进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发展,增强科创中心的综合创新功能。
比如,上海杨浦区继承发扬“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特色优势,在对接国家创新战略中主动作为,着力建设在长三角、全国和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配置中心节点;嘉定区围绕众创空间重点打造“一区、两圈、三线”,以宜业宜居特色功能区为重点,形成众创空间集聚区;徐汇区充分运用“互联网+服务”和“互联网+治理”新模式,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果应用,为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与支撑。
从整体来看,上海打破了传统以若干高科技园区或科技城为标志的狭隘布局和模式,充分发挥科创中心建设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纳入城市核心功能,根据不同区位及发展基础合理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承载区。
融入全球网络
如今,从创新组织模式的分布式集成化演化趋势来看,基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开放式创新日渐成为未来创新模式的主流形态。
在这一点上,我国大飞机的研制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C919飞机项目行政指挥韩克岑表示,我国历经40年的探索,民机制造终于探索出一套“主制造商—供应商”的飞机研制模式。
对于C919发动机及主要机载系统,中国商飞要求国外供应商同国内相关企业开展合资或合作,以提升国产比例,最终成立了16家合资企业,涉及航电、飞控、电源、燃油和液压系统等。这一商业模式的创新,标志着中国商用飞机研发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自主研制”与“国际合作”的理念得到了全新融合。
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立足世界科技创新前沿,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采取信任机制、抵押机制、权力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综合治理,积极维护创新网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在网络中不断学习传递的乘数效应,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沪江网联合创始人于杰曾说,上海不缺别的,就缺创业者,有了创业者就能吸引来众多资源。对广大创业者来说,最关注的是人才政策。人才政策也代表了上海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
为了破解难题,上海在人才“引进集聚、使用评价、分配激励、创新环境”4个环节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这一轮改革,目前上海人才总量已经超过473万人,常驻上海的外国专家超过8.8万人。未来,还要依靠市场机制和开放办法,开创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9月19日,上海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使天下英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如今,上海上上下下已经形成共识: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要着力形成尊重人才的机制与氛围,拓宽科技人才便捷流动、优化配置的通道,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