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奇葩研报、乌龙研报、虚假研报已经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券商研报的质量和规范程度必须加快提升,还市场以清朗的投资研究环境
最近,中国证监会通报新一期的机构监管情况,其中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问题被再次提及,主要涉及多家券商研报过度娱乐化、庸俗化及不务正业等问题,也有研报存在未审慎使用信息、数据测算过程不严谨或引用资料未标明来源等问题。大量案例证明,这些问题并非偶发,部分奇葩研报、乌龙研报、虚假研报已经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券商研报的质量和规范程度必须加快提升,还市场以清朗的投资研究环境。
在我国证券市场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券商研究报告推出的初衷仅是作为券商的其他业务提供投资和研究支持的后方平台。后期,券商之所以越来越重视研究报告,是因为研报本身有利于券商打开研究服务的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尤其是基金、保险等机构大客户提供参考和信息。一方面,有利于显示券商实力及获取买方公司的佣金收入;另一方面,能形成券商的社会影响力、市场定价能力,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促进证券公司业务的全面发展。时至今日,券商研究业务已成为券商衡量研究实力的重要客观指标之一,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按理说,知名券商的研究报告在很多投资者眼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加上在与投资者见面的报告会上,券商分析师往往用专业术语和笃定的口吻宣称其研报的严谨和细致,更提高了研报的可信度。然而,在激烈的研究业务竞争中,那些在普通投资者眼里蕴涵着关于股票真实数据和可靠评估的研究报告变了味道。有的分析师在写作研报时为了“搏出位”,公开使用未经核实的虚假数据;有些为了吸引眼球,在报告中对“学区房”“娱乐明星”等进行大肆渲染;有些干脆为迎合被调研的上市公司、买方金融机构等,强烈推荐未经调研的不实信息。比如,在一篇名为《开学季献礼——上海幼升小、小升初全解读》的券商研报中,分析师用大量篇幅叙述上海学区房布局、买卖价格等内容,却并未对上市公司、相关行业进行分析,让投资者看后不知所云。还比如,某券商在研报中竟然预测5000亿元至6000亿元的万能险资金将撤出A股市场,搞得监管部门紧急辟谣,投资者卖了又买、苦不堪言。这些不靠谱研报,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投研秩序,误导投资者决策,而且给市场带来极大风险隐患。
要整顿券商“花样”研报,必须从三方面入手。从券商自身角度,必须加强自律,秉持理性、客观的原则进行调研报告写作,内容上要拥有新鲜、真实的数据和深度的信息挖掘,并基于此得出相对科学的结论,避免为了获取佣金导致观点有失偏颇。从监管层角度看,应进一步加大券商研究业务的监管力度,从制度上规范研究报告写作用语和相关行为,规范分析师调研活动,对报告中存在的用语不客观、不审慎、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罚,必要时对违反报告规范的分析师记入诚信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