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残奥辉煌 国家铸就
□ 佘 颖

金光闪闪的残奥奖牌凝聚着世人目光。不过残奥会后,我们期待更多目光投向残疾人事业

里约残奥会圆满闭幕,残奥健儿载誉而归。107枚金牌、239枚奖牌,51项世界纪录,把第二名英国队的147枚奖牌远远甩在后面,更是两倍于传统奥运强国美国。这个成绩当然值得国人为之喝彩。

要知道,这些奖牌不光是来自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传统强项,在奥运会长期没有突破、甚至被怀疑不适合亚洲人的田径、游泳上,中国残奥运动员也展示出超强实力——我国残奥运动员从游泳池中“捞”起了37枚金牌,连男子盲人足球都打进了半决赛。

在欢呼雀跃之余,我们也忍不住好奇,中国残奥运动员为什么这么牛?特别是对照扶不起的中国男足,哑了火的游泳田径,难不成残奥运动员有什么特别的训练方法?

英国媒体将奖牌总数与我国庞大的残疾人基数挂钩,这当然是原因之一。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这个数字比很多国家的全部人口还要多。从中选拔出308名运动员参加里约残奥会,不是万里挑一,而是27.6万人里挑一。中国残奥运动员可选基数大,可塑之才多,拿奖牌多也说得通。

但是,人多不一定运动员多,更不能保证奖牌多。2000年以前,我国每次参加残奥会的选手不过数十人,在残奥赛场上的表现远逊于美国。而且看过里约残奥会比赛的人就知道,残奥比赛同样激烈,里约残奥会田径男子1500米T13级比赛,前四名运动员甚至比里约奥运会男子1500米冠军跑得还快。可见要在残奥赛场拿到奖牌并不容易。

中国残奥运动员能有如此出色的成绩,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有整个国家的关怀和帮助,有科学的选拔体系和康复训练。

我国对残疾人运动的重视始于2000年前后。当时,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全国建起了众多训练基地,培养出成千上万名残疾人运动员。目前,我国有16个省市建立起残疾人训练中心,甚至在青藏高原上也有一座占地近400亩的多巴中国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遍布全国的训练场馆为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康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更为关键的是,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建立了“县级发现、市级选送、省级培养、国家提高”的四级联动培养体系,不断输送人才。在这套体系的高效运转下,从2004年雅典残奥会开始,中国军团的奖牌数、金牌数一路看涨,强势占据第一名的位置。

而反观其他国家,他们的残奥运动员大多没有举国体制的支持,只能一个人战斗。商业运作在体育运动中已经成为主流,但残奥选手商业价值有限,极少有企业青睐。他们的训练得不到保障,自然也很难有好成绩。

现在,连BBC都在建议反思,是不是还要继续把本该由国家和公益支持的残疾人运动推给商业。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我国的残疾人运动事业走在了正轨上。

不过,能取得奖牌、甚至能站上奥运竞技场的残疾人只是二十几万分之一,赛场之外,数千万残疾人生存环境依然不容乐观。据中国残联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8500万残疾人中,有1500万以上生活在国家级贫困线以下,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2%以上。许多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

金光闪闪的残奥奖牌凝聚着世人目光。不过残奥会后,我们期待更多目光投向残疾人事业,为他们提供更加完备的服务,让残疾人敢于有梦,帮助他们在人生的赛场上勇创佳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