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3年时间全面提升市容环境——
厦门打出城市管理“组合拳”
本报记者 薛志伟
◁ 台风“莫兰蒂”造成厦门市树木大量倒伏、垃圾增多。依托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厦门在很短时间内就恢复了整洁。 中 鑫摄

▽ 针对辖区内的乱堆乱放等问题,厦门市行政执法局队员进行现场处理。 叶蓓怡摄

《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进一步深入推进“门前三包”工作的意见》……今年,厦门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打出一套全面提升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组合拳”,明确将用3年的时间,实现城市市容环境全面提升。

“这套‘组合拳’将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厦门市文明办主任黄鹤麟介绍说,硬件上,市政环卫设施将实现全面升级,实行“桶车直运”,改革垃圾分拣收运系统,解决以往垃圾运输中出现的“跑、冒、滴、漏”、臭气、作业扬尘等一系列问题;软件上,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和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同时,加大舆论宣传和学校教育力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厦门市环卫作业也将在未来3年内有新的变化。

“门前三包”有了升级版

上世纪90年代,厦门市是首批实行“门前三包”制度的城市之一。传统的“门前三包”是指“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曾在开展文明创建、提升市容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厦门市委、市政府对这一制度进行升级,“三包”的内容升级为“包卫生、包秩序、包设施”,在强调沿街单位和个人落实门前市容卫生管理责任的基础上,强化单位和个人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承诺。

湖里区江头街道祥店社区祥店路是厦门市“门前三包”制度实施的示范街之一。放眼望去,整洁的街道、齐全的公共设施,让人心情舒畅。漫步其中,一边是别具闽南风情的古厝,一边是繁华的现代商业街,别有一番情调。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居民厌恶的脏、乱、差街道。近年来,湖里区江头街道祥店社区运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工作方法,对“门前三包”工作进行再提升,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的社区治理模式,实现商家和居民从“自扫门前雪”到“我爱我家”的转变。

厦门市行政执法局局长吕庆端介绍说:“升级版的‘门前三包’制度,‘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群众为主体’,升级版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管理内容上。原来的‘包绿化’是要求沿街单位和个人负责责任区范围内的花草树木生长良好,维护绿化设施完好;如今,‘包设施’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将门牌号、广告招牌、夜景灯光、绿化设施等都纳入了管理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升级后的“门前三包”,将对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实行双重管理制度,即在沿街单位和个人与镇(街)签订承诺书的同时,要求物业服务企业也应与镇(街)签订管理责任书,明确物业单位的保洁和管理劝导职责,杜绝物业“袖手旁观”现象。

为保证“门前三包”升级版得以顺利推行,厦门市将通过建立管理信息库、充分发挥基层力量、完善全流程工作制度和建立完善监督考评制度四大措施同步实现“管理升级”。

垃圾管理实现一体化

垃圾治理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是城市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数据显示,2015年厦门日均产生生活垃圾约4200吨,人均约1公斤。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厦门的生活垃圾量每年大约以10%的速度持续增长。

“垃圾管理看起来好像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开始做就不简单,坚持做就更难。”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局长吴明哲说,经过长期的探索和试点,厦门市总结鼓浪屿龙头路、集美海凤社区等试点工作经验,并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建立“垃圾前端、中端、末端处置一体化”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新模式。

新模式首先将垃圾分类作为突破口。在前端,重点是推进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方面,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4类,并且统一配置分类投放设施。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开展上门回收,另一方面建立以社区回收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通过经济手段调动市民和保洁员分类积极性。

垃圾减量方面,努力实现“陆上垃圾不落地、河湖边垃圾不入水、海漂垃圾不入厦”。同时,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理念,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加大“限塑”管理,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

清洁直运是新模式的第二个突破口,为此,中端就是要按照“属地管理”“桶车对接”的原则建立分类直运体系,即在全市规划出若干条垃圾收集线路,垃圾转运车按照线路定时定点收集沿线的垃圾,直接运送到大型压缩中站或垃圾处理厂。

“目前垃圾转运采用的是‘小接力’转运模式,即垃圾按照从小区到清洁楼、再从清洁楼到压缩中转站或垃圾处理厂,中间存在着二次污染,且清洁楼的日常作业会影响环境和周边居民。”吴明哲表示,垃圾分类直运体系将实现垃圾不落地、不外露、不抛撒和全程分类,不仅能有效解决以往垃圾转运模式存在的多种问题,还可进一步盘活环卫设施,解决环卫设施不足的问题。

最后,妥善处理垃圾分类的“最后一站”,在末端实现已分类的垃圾绝不混合处理。

按照这一思路,2016年底,厦门市将建立垃圾分类体系,完成环卫设备升级;2017年,试点分类收运示范线路;2018年1月,开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目标是到2020年,厦门岛内垃圾分类覆盖率力争达到75%以上,岛外力争达到50%以上,人均垃圾产量实现“零增长”。同时,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将达到7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100%。

环卫作业全面升级

“通过努力,厦门城市管理将力争实现5大变化:即清扫保洁管理责任将更加明确,道路清洗标准将进一步提高,垃圾转运过程将更加环保,垃圾处理方式将更加科学,环卫基地管理将更加精细。”吴明哲表示,为此,厦门市将率先推动环卫作业全面升级。

首先,将全面更新环卫作业设备,大力提高机械化清扫作业率。其次,对全市垃圾桶进行更新升级,传统清洁楼也将不再作为垃圾中转站,彻底解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第三,力争年内完成东、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建设,2018年底,使全市生活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达到4000吨,焚烧处理率达到8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原生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

此外,厦门市将结合智慧城市、智慧市政建设,建立环卫和垃圾收运处理基础数据库,建成具有环卫保洁、餐厨垃圾、垃圾分类、末端处理等模块,融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监控跟踪、调配调度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环卫平台,推动环卫作业的全面升级。

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美丽的风景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一直是厦门人民的骄傲。2015年厦门再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是厦门第四次获得该荣誉。随着城市管理工作的不断提升,相信未来厦门这座海滨城市将更加美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