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通道:产业扶贫拓新路
本报记者 林紫晓 崔国强
更多报道请关注中国经济网和
经济日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素有“南楚极地、北越襟喉”之称。深处茫茫群山之中的通道风光旖旎,既有雄伟险峻的层山叠岭,也有静谧清澈的蜿蜒川流;既有风情万种的侗歌侗戏风雨桥,也有庄严肃穆的革命旧址、星罗棋布的红色遗迹。

长征,给这座深山小城打下了深深的红色烙印。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时,放弃了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从而挽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这就是著名的“通道转兵”。如今,通道县发扬红色精神,推进绿色发展,依托红色资源、人文景观、民俗民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带领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

“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担当,这既是长征通道转兵精神的精髓和核心,也是通道多年发展一贯坚持的原则和态度。”通道侗族自治县委书记印宇鹰认为,长征精神已深植通道人的心中,引领他们自力更生、创造幸福新生活。

作为人文侗乡,通道县是全国侗民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活态博物馆”。被誉为中国侗乡的“清明上河图”——百里侗文化长廊位于通道县南部,沿坪坦河流域绵延50余公里,长廊内30户以上的侗族自然村寨有30余处,纯木干栏式吊脚楼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风雨桥、鼓楼、寨门、凉亭等侗族特色建筑随处可见。

记者来到通道西南部的皇都侗族文化村,这是一个纯侗族聚居的村寨,也曾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通道最大的县情是贫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终的出路在发展文化旅游。”通道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吴永雄告诉记者。2016年初,通道县围绕旅游景区、申遗侗寨新村、特色小城镇建设,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旅游开发,推动实现了景区提质与基础改善、业态提升与群众增收。

在皇都侗族文化村的风雨桥上,几位侗族姑娘正在排练歌舞,优美的侗族大歌清脆悦耳。村民杨春娇告诉记者,以前姑娘们都在家里务农,偶尔出去打工,没有固定收入。“现在我们受聘于皇都民俗旅游公司,每天定期在村寨里表演。歌舞已经从业余爱好变成主要职业。”杨春娇说。

在村寨内的湖南省侗锦博物馆,绚丽多彩的侗锦讲述着侗族的历史文化。讲解员侗族姑娘朱蜜欢告诉记者:“侗锦是老织娘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我们编织的,凝结着我们侗族的历史和智慧。现在,政府出资帮助建立了侗锦传习所,还专门请老织娘给我们传授技艺。”

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让人感受到乡民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通过旅游引领、项目带动,通道县迈出了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创业富民与就业富民共生共赢的产业扶贫新路子。2015年,全村共有672名村民通过旅游实现脱贫,人均收入达到8870元,较上年增加1825元。

万佛山、锦绣独岩、龙底河漂流、坪坦村侗寨……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现已成为通道著名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开了当地贫困农民的致富路。

在建设美丽侗乡的征程中,勤劳的侗乡群众把长征精神内化成一种信仰,外化为一种能量,指引着侗乡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走好自己的绿色产业“长征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