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环保治理具有借鉴意义。无论是先天生态禀赋,还是传统产业结构,都决定了山西的环保治污一定是一场硬仗。不可回避的是,山西目前又成为经济最为困难的省份之一,GDP排名徘徊在全国垫底位置。在此情况下,山西恰好提供了一个新样本,在环保治理方面的突破,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
经济发展与环保治理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也应是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发展,山西省建设了一批能源重化工企业,今天同样是为了发展,其中很多企业都需要关停和改造升级。近年来,仅太原市就有300多家企业被关停。表面看,这是环保所需。但事实上,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原有的产业结构已亟须调整,而转型发展的实质是绿色发展。绿色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各地应放弃短视、着眼未来,在企业关停、升级改造等方面主动作为。
经济再困难,也不能挤环保的钱、挤环保的指标。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巨大的现实下,山西省的环保治理力度和财政保障力度却在不断加大,财政经费的保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省委省政府治理环保问题的决心。2015年,山西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环保资金5.48亿元,同比增长28.6%。今年,山西省财政收入继续大幅下降,财力愈加困难,但其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环保支出却实现了40%增长幅度,达到7.65亿元。当下,经济进入新常态,不乏一些地区以财政压力为名而强调环保工作的困难。事实证明,资金调度的背后仍然是重视的程度。
环保指标年年达标,生态环境却不见好转,这种怪相在全国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环境保护是个急不得的慢活,需要假以时日才能显现效果。与此同时,仍有不少地方将环保仅仅视为需要应对的工作、需要完成的指标,而不是将其作为一项事业来面对。近年来,山西的环保治理不断按下快进键,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工作要求,提升为以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通过环保手段倒逼发展方式转变。放眼全国,环保工作的考核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面对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现状,畏难情绪要不得,必须想尽办法去治理改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几个数据的达标。
环境保护治理不能让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环保工作是个系统工程,绝非环保部门一家之事。长期以来,以环保部门牵头的工作模式难以让所有部门真正树立环保观念,因此,推诿扯皮甚至嫌环保工作“碍事”的现象层出不穷。山西省通过出台文件来确定“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之后,党政部门的环保职责得到明确,哪个部门不作为,板子就会打在哪里。与此同时,山西加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环保目标完成情况的权重,真正调动起所有党政部门的环保工作积极性,形成合力。因此,职责分工明确、问责切实到人的工作机制有必要在全国推广,避免出现环保压力传导层层衰减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