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学聪
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首都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大机遇。
面对机遇,北京做了哪些事,使自己能担当起这个称号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应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首都北京正凝聚各方合力,迈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解决后顾之忧
面临机遇的北京正在举全市之力,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铺平道路,用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科技中心和创新转移的步伐向中国迈进,在北京生根。”谈到北京科技创新的现状,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一明的体会,很能代表企业家们的感受。
“北京现在已经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是如何提升创新层次、提升全球影响力。”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如是说。
面临机遇的北京正在举全市之力,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铺平道路。市级层面首先推出的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通过“松绑+激励”的科技经费管理措施,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和机构的创新动力。同时明确,在量子计算、生命与健康、脑科学等领域,探索培育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形成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
在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李颖津眼中,这些措施进一步打通了财政政策资金与服务供给链条,从尊重科研活动规律和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出发,打造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预算管理模式。下一步,就要完善配套制度,推动科技经费保障措施落地生效,确保下放的管理权限“接得住”“管得好”,切实为科研工作松绑助力,增加科研人员的改革获得感。
中关村和亦庄,一北一南,是北京高精尖产业聚集的两翼。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它们将倾注全力。
海淀的目标很明确,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推进中关村东区整治改造,竭尽全力为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推动创新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加快大院大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海淀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向全市其他15个区和津冀两地拓展延伸、协同发展,让中关村创业者的咖啡更有味道,让中关村创新企业更有激情和热量。
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则瞄准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以技术创新为重点,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加强服务引导,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政策集成,优化资源配置,用良好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强化超前部署
创新人才要倡导“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将研发聚焦于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长远战略需求
在北京,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一面“旗帜”。它承载着探索原创性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探索新的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发展的科研运作机制的历史使命,是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在这片试验田里,走出了很多业内顶呱呱的学术精英。资深研究员邵峰就是其中一位。“北生所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使我能在2005年回国开始独立科研的11年内,迅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建立了特色的研究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为败血症等相关疾病的理解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邵峰说。
对打造科技创新中心,邵峰认为,在科研管理上,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研究和不同类别的科研主体,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使科研人员持续保持工作积极性。
“做重要、创新和有影响力的工作应该是我们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北生所鼓励科学的原创性和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并重。邵峰说,正基于此,几年前他从细菌感染领域转到了天然免疫方向,很明显后者产生的影响力和所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比前者大很多。
邵峰认为,科学家都希望得到关注和最大程度的认可,但不能忘记应该追求的是科学本身。“我们要经常拷问自己,到底做出了什么科学发现?这必将有利于实现科技创新。”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流大学的支撑作用不可或缺。“在历次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过程中,一流大学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邱勇表示,高校应该努力成为创新引擎,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他表示,在北京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中,大学要努力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与教育的深度结合,以高质量的人才输出,支撑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同时还要强化重点领域和方向的超前部署,倡导“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将自由探索自觉聚焦于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长远战略需求,努力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
加强协同创新
北京是全国高端人才和国内优势研发资源的聚集地,各方力量汇集于此,共同推动创新发展
一个地方是否具有滋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和环境,民营科技企业最为敏感。扎根北京的兆易创新是大陆首家闪存存储器芯片设计公司,2008年量产我国首颗串行外设接口闪存产品,是国内最大的存储器芯片研发公司,今年8月18日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兆易创新的成长之路,正是首都北京科技创新事业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科技企业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一股重要力量。”董事长朱一明表示,在存储器未来十年大发展的黄金时间里,兆易创新将以持续研发和创新为核心,辅以行业并购等手段,打造集成电路的蓝筹股和行业的主要创新平台。
北京是全国高端人才聚集地,也是国内优势研发资源聚集地。认准北京,更多企业得到了实惠。首家入驻未来科技城的央企神华集团在北京市的支持下,建立了“北京市纳米结构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享受了研发企业税收优惠减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人才引进方面的便利,承担了多项北京市成果落地和转化项目。
“面向未来,神华确定了建设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的战略目标。”总经理凌文透露,下一步,神华将进一步密切与北京市的战略合作,在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加强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并力争在京实现产业化。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也不能缺席。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的合作堪称典范。“十二五”时期,院市双方共同建立了统筹推进的协同工作机制,建设了怀柔科教产业园,推动了50余项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转化。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进一步集中优势力量,与北京市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中关村科学城将推动在京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京实施;怀柔科学城将推进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共同谋划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探索推进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模式创新。此外,还将联合共建新型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动中科院在京研究所与北京市共建创新研究院等工作。
此外,清华大学也正在积极探索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目前,清华大学已与北京市政府、盖茨基金会联合成立了全国首个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举办的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并与北京市共建未来芯片技术和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