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综述
本报记者 郑 彬

9月14日,伴随着悠扬的旋律、欢快的舞蹈,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式晚会圆满落幕。在过去的1个多月时间里,来自各地的43台少数民族题材文艺演出剧目陆续在北京上演,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视听盛宴。文艺会演不仅是对少数民族文艺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紧扣时代脉搏,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扶持力度,给予政策、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使得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作品得到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硕果累累。

改编自同名电影的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在首都的两场演出,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当早已家喻户晓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响起,这部剧更像是在向一代人口口相传的民族经典致敬。

总导演陈薪伊表示,改编后的歌剧版本既保留了多首耳熟能详的唱段,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见证着爱情的帕米尔红花重新绽放。

本届参与会演的剧目题材广泛、各具特色,既有讴歌古代少数民族群众艰苦奋斗、争取和平的《英雄·玛纳斯》,亦有赞颂近现代少数民族英雄团结人民、反抗外辱的《冯子材》《刀安仁》,以及真实反映十八大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彩虹》《兰桂飘香》……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说,与往届相比,本届会演舞剧、歌剧、话剧、戏曲等“剧”类作品大幅增加,这反映出基层文艺工作者逐渐把主要精力逐渐转移到艺术作品的思想深度、质量硬度、制作精度上来,一心一意搞创作,以反复锤炼、厚积薄发的文艺精品代替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的文艺次品。

9月5日晚,歌舞剧《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一幅幅独特的裕固族生活画卷,感染了观众。

歌舞剧总编导、国家一级编导安菊花介绍说,通过这台歌舞剧,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裕固族民歌、服饰、婚俗等民族文化元素巧妙糅合在剧中,给观众深刻印象。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演剧目的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其音乐创作不仅保留了传统乐器,更加入钢琴、管弦乐以及双键盘等现代乐器。华丽的服装、奔放的音舞、多媒体打造出的魔幻空间美轮美奂,让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惊艳全场。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然成为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日益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国家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濒临失传的民族艺术得以在如此高规格的会演中集中展现,这对鼓舞和激励少数民族独有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会起到推动作用。

现实题材作品创作难度大、成本高,因此近年来产量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而本届会演上出现的几部现实题材作品则让人眼前一亮。

内蒙古自治区参演剧目之一,《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情景歌舞剧似天籁般的旋律、纯净的歌声、热情的舞蹈,如马奶酒一般醉倒观众。

在本届会演中接地气的剧目还有很多,如新疆的歌舞剧《情暖天山》、藏戏《六弦情缘》、上海儿童剧《彩虹》等,这些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少数民族群众在新时代下的生产生活,情节生动自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特色,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专家表示,在此次会演参演剧目中,来自州、盟、市的院团不少。剧目来自群众、来自生活、来自基层,原生态、接地气,深受观众喜爱。尤为重要的是,用则存、演则活,基层院团的参演,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当地编创者和演员的成长,既繁荣活跃了文艺市场,又有效传承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