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集盛星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星科技)携4款超级电容产品参展,吸引了大批与会者的驻足。现场专家评价说,该产品突破活性电极改性关键技术和离子电解液应用技术,全面提升了多项核心指标,使我国超级电容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什么是超级电容?
“简单来说,超级电容是一种介于传统电容器与电池之间、具有特殊性能的储能设备。1分钟就能给一辆公交车充满电,每次充电后可行驶6公里,中国制造、世界领先的清洁能源器件——超级电容器将给交通行业带来巨变。”集星科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天的超级电容以充放电时间短、循环寿命长、反复充放电数十万次等特性颠覆了人们对储能设备的固有印象。
2002年,集星科技由清华大学碳纳米材料研发团队创立。从最初基于活性碳纤维材料的超级电容研发,到双电层超级电容器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几年时间内,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实验,为后续产品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但也仅处于实验室阶段。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实验室产品已研发成功,但是产品还没有量产,又缺乏资金。集星科技陷入发展困境,既要去融资,维持经营;又要去卖产品,打开市场。
储能行业是技术和资金双密集型行业。从实验室研发、小试、中试,各个环节都要投入,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从产品试制到上设备扩产,再到标准化工艺流程的建立,此时整个流程仅靠创业团队的投入已力不从心。从2007年开始,集星科技开始了与资本的联姻。
从对天使投资人第一次解释超级电容的原理与前景开始,集星科技的核心团队就开始走上漫长的融资之旅,之后北极光创投、启迪创投、盈腾嘉翔投资等基金成为股东,黑牡丹集团、宇通客车、上海电气等产业投资人也先后通过集星科技布局超级电容产业。“电化学行业需要时间来积淀。”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胜军说,只有不断研发改进和开拓市场,才能让这个好产品获得更多运用。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从电动工具扩展到风电和电动汽车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
时间到了2010年,集星科技的团队发现了一个更棘手的问题:随着公司的壮大,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原来不屑于与我们竞争的国外厂商发现了集星科技,开始了正面竞争,这使我们感到了空前的压力。”陈胜军说,当集星科技打入风电市场以后,面对的是超级电容领域全球龙头企业,他们无论是技术的领先性、还是产品的稳定性都要高出很多。
如何抉择?只有建立现代化的标准化工厂,才能稳定产品质量,也才有和国际厂商竞争的基础。2010年,集星科技几经比较,选择在江苏常州建立一条现代化生产线。“投资人在不同的阶段对公司发展都给予了很大帮助。”陈胜军说,比如,在常州建立生产基地的过程中,牡丹创投就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不仅在黑牡丹常州科技园规划了生产基地,还派出专业的现场管理人员帮助完善生产管理体系。
经过努力,集星科技团队也给投资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2011年,公司产品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技术实力得以彰显。2012年,集星科技与中国南车合资组建了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随后,政策频频利好,政府颁布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来自新能源客车厂家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南车、德龙、海马等都成为集星科技的客户。国内最大的客车生产商宇通还成为集星科技的战略投资商。截至2015年底,宇通已经采购了集星科技数万件超级电容模组。
今年初,集星科技发布了多项最新研究成果,其中3V超电单体系列的发布早于国外超电领导企业几个月时间,是国际上第一家实现这项技术的企业。陈胜军说,集星科技是超级电容行业第一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大奖的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快技术研发,并与清华大学、日本材料研究所等国内外一流院校和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持续稳定的合作。
政策的东风加速吹来。今年4月,工信部印发《工业强基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将超级电容器列入扶持重点。不久,我国超级电容器材料方面的首个行业标准《超级电容器用有机电解液规范》正式发布。6月末,集星科技被列入工信部《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作为首批进入目录的超电企业,颇受业界关注。
时至今日,集星科技已经成为国内超级电容器生产规模最大、应用面最广的企业,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具有国际品质的超级电容器生产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集星科技在应用领域如鱼得水,得益于其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日前,集星科技在江苏常州成立了国内首个超级电容研究院,夯实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之路,力图与国际巨头分庭抗礼。“长期以来,我们一手抓性能,一手抓成本。超级电容产品性能很好,目前关键的问题是价格,我们正和一大批中国企业推动成本快速降低,这是今后重点发展的目标。”陈胜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