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完成去产能的任务,企业要坚持以用户为出发点、以个性化定制生产为导向规划设计产能;要优先考虑通过兼并重组扩大生产。当然,更要积极主动“走出去”或加快转型升级
去产能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今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过剩产能化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如此,我国重点行业去产能进展与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距离。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还是企业缺乏去产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笔者在多次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不是主动落实相关部署,而是变相拖延进度以求政府提供更多支持,更大限度弥补去产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淘汰落后产能与过剩产能是企业自身脱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是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政府提出的额外要求。当然,产生这一错误认知的责任并不全在企业,政府部门过多直接干预也是导致企业有这种想法的诱因之一。而企业要想更好地完成去产能的任务,可以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企业加快转变观念,坚持以用户为出发点、以个性化定制生产为导向规划设计产能。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规划设计产能时,基本上遵循以销定产的思路,容易在信息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对未来销量做出相对乐观的预测,在此基础上,还会留有必要的产量提升空间。正是这一看似科学的产能规划思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当前需求相对饱和甚至下滑情况下的产能严重过剩。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使企业可以根据在线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来适时组织生产,有助于从源头管控产能过剩风险。现实中,也的确有企业因此受益。
其次,企业应优先考虑通过兼并重组而不是新建产能来扩大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严重偏低,是我国大多数产业的通病,也是导致产能分散与过剩、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因此,当前应将兼并重组作为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经营困难企业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被兼并重组的事实;另一方面,有市场扩张空间的优势企业应积极推进兼并重组,通过优化整合行业有效产能来增加产品供给。
再次,企业应积极主动“走出去”或加快转型升级,以疏而不是堵的方式化解过剩产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国际产能合作计划的推进,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辟新市场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企业应积极关注国际市场发展,加大海外投资力度,探索将一些具有相对技术优势、较好产出效率的产能与资本一同输出。同时,从竞争红海转向蓝海也是企业主动去产能的重要选择之一。与其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大众化产品市场中挣扎,不如通过创新去开辟差异化竞争的新市场,以有效需求的增长实现企业产能的充分利用。
总之,未来的去产能工作,应更多采取市场化手段,以提高技术、安全、环境等标准要求的方式倒逼企业自觉淘汰落后产能,要明确政府在企业去产能过程中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推动企业更积极主动地落实去产能任务。
(作者系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