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各类资源要素最集中的领域,因此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在9月9日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举行的2016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制造业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另一方面要补齐创新能力、质量品牌和工业基础短板,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对制造业来说,补短板尤其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认为,要着力补上核心关键技术、工业基础、质量品牌和创新能力的短板,创新仍是推动中国制造升级的第一驱动力,其核心正是要提高要素生产率、增加竞争力。
制度优势提升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动力。”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周济指出,与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从2.0到3.0再到4.0的“串联式”发展相比,中国制造业要实现2.0、3.0、4.0同步前进的“并联式”发展,只有靠科技创新。
吕薇把创新分成3类,第一是效率驱动型的创新,目的是要提高要素生产率,比如机器换人等;第二是面向消费者的创新,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有效供给;第三则是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比如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改造等,这也是制造业的重要短板。
在重大技术创新方面,周济认为,企业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家、管理者和工程师的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越性,让产、学、研、金、政深度融合,动员千军万马,集中精兵强将,全面推进有组织的创新。
今年上半年,中国高铁海外新签订单达148.8亿元,同比增长126%。中国高铁装备正成功走向世界,并在一系列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打破国外垄断。对此,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总信息师王勇智表示,中国高铁一直坚持“以我为主”的创新路径,而能实现不断自主创新的最重要因素是国家制度的优势——政府也是客户,并结合高校、研究院所、配套企业、院士一起攻关,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
“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金壮龙也表示,企业为主体承担重大工程已取得重要进展,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点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目前全球拥有或正在研制100座级以上干线飞机的公司共4家,拥有或正在研制50至100座级支线飞机的公司共5家,中国商飞都位列其中。
“推进《中国制造2025》,要高度重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注重激活存量。我们这样的制造大国怎么转型升级?必须要在整个行业中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特别是推动制造装备升级换代,要用自主可控的先进装备和系统武装中国制造业。”周济说。
成果转化消除“死亡谷”
“我们有很多创新、专利的成果转化率很低,只有10%到20%。”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及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院士柳百成建议,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加强产业化投入;另一方面,工信部创新中心要在规划中加强技术元器件、技术材料和先进工艺的创新部分,为创新产品架设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桥梁。
苗圩指出,重点是打造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的创新体系,改变当前创新资源和力量分散断裂、各自为政的状况,消除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的“死亡谷”,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的有效性。今年6月30日,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成立。苗圩透露,年内还将在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两个领域再创建一到两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干勇建议,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领域,建立以大企业研究院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技术供给模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以公共研发机构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技术供给模式。
其中,在航空航天、石化、电网通讯、轨道交通、显示产业等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领域,以大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模式已有很多成功经验。金壮龙介绍,中国商飞构建起了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民机技术创新体系。ARJ21新支线飞机今年6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去年总装下线的C919大型客机将在今年完成首飞,目前累计订单达514架。
“在技术更新换代快、市场化活跃和新型产品领域,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化的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营造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微企业、科技人员等多元化主体在产业创新技术供给中的作用。”干勇说。
“互联网+”化解供需错配
“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能化解制造业供需结构错配的矛盾。”苗圩表示,要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重点是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解决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生产系统与供应链系统、电子交易系统无缝对接,实现零库存、零浪费的精益生产和精准供给。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表示,互联网要从技术转变到思维、再转变到工具,才真正能够跟制造业“+”在一起。互联网对于制作工具的改变要解决人和机器的协同问题,这一点不难。而互联网对于生产模式的改变更难,因为这是颠覆传统制造业。
互联网对于制作工具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智能制造上,智能制造也被视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从2015年开始,工信部启动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已有110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入选,2017年还将进一步扩大范围。
周济认为,智能制造是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智能产品是主体,智能生产是主线,以智能服务为中心的产业模式变革是主题,这三个方面都必须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推进“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着重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装备和生产线,抓好智能车间和工厂的试点示范项目。“机器换人”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提高制造企业竞争力。
“智能工厂是最主要的,智能制造就是要通过智能工厂提质增效来推进。不管是底层设备的物联,还是生产智能化的调度,还是和用户按订单生产,智能工厂都是网络制造中最关键的制造节点和生产管理节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海成说。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互联工厂的关键在于生产和用户连接。传统工厂是物理空间,互联工厂是网络空间、用户社区。在互联工厂,用户的需求传过来,从设计制造到配送的全过程都发送到用户手机上,更重要的是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不再进仓库,不用再分销,而是直接到用户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