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扶贫开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向“一边高楼大厦 一边破屋烂瓦”说不
本报记者 何 伟
右上图 海南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贫,为贫困户提供脱贫致富机会。图为贫困群众种植特色农产品。

左下图 海南省积极引入企业为贫困群众提供工作岗位,通过劳动力转移帮助他们实现脱贫。本报记者 何 伟摄

近年来,海南省的扶贫工作取得不小成绩。2011年到2015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由82.9万人减少到47.7万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也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可观的数据并不意味着下一步扶贫工作将很容易。这47.7万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海南省采取了积极行动

一边是鳞次栉比的高档酒店,另一边是破屋烂瓦的贫困村。数据显示,目前海南省仍然有47.7万农村贫困人口,5个国定贫困市县,300个贫困村。

建立扶贫“大数据”

4000多人次、844个调查组、两个月时间、4次进村入户调查,巨大的工作量最终换来海南省扶贫“大数据”:至2015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11.6万户47.7万人;有2.4万户9.7万人确认为2015年脱贫人口;有1.1万户4.3万人因不符合贫困标准被剔除;有1.54万户6.5万人被确认为新增贫困户。

在这个“大数据”中,除了有数字,每一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帮扶途径,甚至是哪位干部“一对一”帮扶都一清二楚。

在海南省屯昌县扶贫办办公室,《贫困户登记表》挂在墙上醒目位置。这张表中,全县贫困户的家庭成员、致贫原因、生产生活能力、收入来源等情况准确详实,一目了然。

屯昌县扶贫办主任王健告诉记者,《贫困户登记表》是省里组织入户调查之后,县里再次组织“回头看”摸底调查的结果。21个调查小组,103人的调查队伍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县8个镇、113个村进行了入户调查,确定了贫困人口7340人,对进一步锁定贫困人口和制定今后两年的扶贫计划打下基础。

建档立卡、建设扶贫“大数据”费时费力,成本也较高,但海南省副省长何西庆认为,这项工作值得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户的贫困原因不同,我们只有找出症结所在,才能定点消灭贫困。”何西庆说。

“你家几口人?主要收入来源有哪些?孩子还在上学吗?”低矮的瓦房前,帮扶干部耐心询问乡亲们这几年的家庭境况,并认真地做着记录。这样的场景,在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建档立卡工作的“大屏幕”中频频回放。

在国家级贫困县——海南琼中,建档立卡的工作更为精准和细致。2015年,琼中把全县划分为22个片区,派出450多名干部,配合22个省调查组,开展了“一访二问三听四看五查”的“12345”调查行动。同时,按照贫困对象识别程序,开展一申请、三计算、一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的“13121”识别行动,由农户、村两委、驻村帮扶工作队、乡镇、县逐层签字,精准识别。目前,全县识别贫困人口26598人。

“如果不经过详细的入户调查,我们可能不会知道很多家庭因为孩子上学而致贫,通过教育资助,许多家庭迅速脱贫,效果很好。”王健告诉记者,这就是扶贫“大数据”带来的好处。

因地制宜产业扶持

产业扶贫,选好产业是关键。海南是个“插根扁担都能发芽”的地方,自然资源十分优越,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市场的变化,传统优势产业逐渐失去优势。

海南省曾经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免费种植了大面积的橡胶林,前两年,不少群众的确也赚了钱。但是,随着橡胶价格的下跌,有些靠橡胶生活的老百姓陷入了困境。

在不少市县,扶贫干部想尽办法帮助这些群众走出困境。屯昌县是个农业大县,这里的循环农业尤为出名。“我们帮助贫困户在橡胶林下养殖品牌产品——黑猪,让不少群众走出了困境。”王健说。

林书取是屯昌县坡心镇关朗村的困难户,家里总共有4口人。“现在的橡胶价格不好,主要收入就是种水稻,每年也就2000元钱的收入。”林书取告诉记者。

通过摸底,屯昌县扶贫办知道林书取以前做过养殖,经过和定点扶贫单位屯昌县发改委协调,他们为林书取发放了5箱蜜蜂和5头黑猪苗。

领到蜜蜂和黑猪苗的林书取现在特别忙碌,悉心照顾着蜜蜂和黑猪,由于黑猪价格高,林书取又善于养殖,他预计,今年全家的收入就能够达到3万多元。

“我们关朗村总共有96户贫困户,56户是需要巩固提高的,40户是急需脱贫的。我们村林地多,适合做林下养殖,扶贫办就为我们村里提供了不少种苗。现在,村民们又找到了致富的门路,我们有信心在今年内实现40户脱贫目标。”关朗村村支书周经崇告诉记者。

定安粽子是定安县的品牌农产品。雷鸣镇甘埇村的水、米十分适宜粽子产业的发展,村民朱跃章和朱庭斌两兄弟原先在县城做粽子生意,为了帮助村里的乡亲致富,兄弟俩把加工厂建在了村里。“端午节期间,我们收到了30多万个粽子的订单,需要200个工人三班倒来加工,这些人全部是村里的村民,有很多都是贫困户,还有十几个是我们的常年工,每个月他们都能拿到3000元到4000元的工资。”朱庭斌告诉记者。

“发展粽子产业就是我们为甘埇村找到的脱贫产业之一。做粽子的废水可以为贫困户养猪提供饲料,村民们还可以种植粽叶,还可以为加工厂提供猪肉、花生油、鸭蛋等。仅这个平台就可以为许多贫困户提供致富机会,脱贫效果很好。”雷鸣镇委书记陈朝明说。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是海南省制定的脱贫十大措施之一。海南省提出,贫困地区要实现脱贫致富,归根到底要依靠经济发展和产业支撑。结合实际,海南省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低效种养业,从技术、信息、流通等方面支持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热带特色农业和养殖业。目前,种植、养殖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农业产品、发展乡村旅游等已遍布海南岛。

“滚雪球”实现持续脱贫

“给每户几只猪苗、羊苗,今年卖了钱,脱贫了,但明年呢?经济状况还是不能得到根本改善。”海南省定安县扶贫办主任许雄说出了不少基层扶贫干部们的困扰。

如何不再发生“返贫”现象?海南省摸索出了“滚雪球”式扶贫路子。

什么是“滚雪球”发展?许雄带着记者来到了龙湖镇桐树村。

过去,这里道路泥泞,车辆难行,房简屋陋,危房林立,民风落后,吸毒成风。如今,这里道宽路平,新房林立,群众安居乐业,气象焕然一新,一派祥和。

长期以来,贫瘠的沙壤土地只能种水稻。桐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宁瞄准了养殖产业。2014年初,由村两委党员干部7人共同贷款70万元成立的定安天堂山黑山羊饲养专业合作社成立。经过两年的发展,合作社养殖黑山羊的规模扩大到存栏700只,两年共出栏2600只羊,年产值600多万元。

“去年,我们赚了不少钱,但当时全村还有105户没有脱贫。我们党支部决定依托合作社,无条件帮扶贫困户。”陈宁说。

通过“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2015年,桐树村就有34户贫困户脱贫。

吴天富一家是脱贫的34户之一。2014年,吴天富到合作社打工,半年之后,吴天富可以选择拿走12000元的工资,也可以选择5只母羊苗放在合作社继续繁殖。吴天富选择了后者。在合作社的科学管理和饲养下,吴天富的羊成倍增长。

如今,吴天富的羊存栏量达到了60只,去年卖了30多只羊,每只黑羊的纯利润都在1500元以上。“以前穷得没地方住,现在新房子都盖起来了。”吴天富告诉记者。

合作社实行退出进入制,“已经致富的村民,我们教会他养殖技术,在条件成熟时要退出,时间不超过3年,然后下一批贫困户进驻。”陈宁说,对于部分资金不足的农户,合作社采取“先帮扶”的方法先带动群众致富,再回收帮扶资金。

今年初,又有30户贫困户进入了合作社,他们大部分以打工换取羊苗,通过合作社的管理、养殖、培训,他们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均实现了可持续性增收。

据了解,今年海南省要完成18.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贫困人口不仅要人均收入标准达到2965元以上,“而且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很重。但是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我们有信心完成这个目标,更有信心在2018年实现全部市县脱贫。”何西庆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