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2016G20杭州峰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和衷共济 和合共生
张 磊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其灵魂在于“和谐”。2016年9月西子湖畔的和谐之魂,不仅展现于山水之间,也广布于会场之内。

习近平主席在B20工商峰会的演讲中说:“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他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伙伴精神是二十国集团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选择。”与会者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讲得最多的是如何发挥好二十国集团的整体作用,用得最多的词是“共同”“合作”“共赢”,为峰会营造了浓厚的和谐氛围,灌注了强劲的和谐之魂。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华和谐文化的价值。2014年5月他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讲话中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观念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只靠少数国家是做不到的,离不开二十国集团和世界各国的广泛合作。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为精髓的“和”文化精神,是各国加强广泛合作的思想理念基础,对于实现二十国集团的发展目标,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就要坚持“和而不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各国应该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各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实践,在对方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牢牢把握友好合作的大方向。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

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就要坚持“合作共赢”。当前,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二十国集团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发展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有的国家仍然处于困难期,有的进入调整期和恢复期。要通过更加紧密的互惠合作,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更有利发展条件,促进包容联动式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要促进增进各国利益共赢的联动发展,推动构建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经济体制和机制。

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就要坚持“以和为贵”。中华文化的“和”并不否认矛盾,和的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正是因为不同主体有自己的存在、特点和诉求,独立主体的和谐共生才构成了“和”。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利益、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诉求,要相互尊重、和平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可以搁置争议、共谋发展;决不能诉诸武力,施加压力。各国都应该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多边主义,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寻求而不是破坏共识,化解而不是制造矛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要在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和平友好的理念,增强讲信修睦、相互尊重的正能量,不断夯实和巩固友谊合作的思想基础。

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就要坚持“开放包容”。应对世界经济风险挑战、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开放包容是必要条件。要加强对重大全球性问题的沟通和协调,照顾各国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要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要适应形势变化,广纳良言,充分听取世界各国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要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要以伙伴关系为依托,秉持共赢理念,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扩大合作内涵和外延,推动取得符合人民期待的合作成果。要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提倡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的态度,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到21世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大力倡导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理念和精神,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更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治理必然要求。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