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阵痛之后是新生
王金虎

煤炭产量曾占据山东半壁江山的百年老矿淄矿集团(原淄博矿务局),在上世纪90年代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11对矿井有7对被注销了生产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产经营跌入谷底,被确定为全国36家特困企业之一。当时全局有2300个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100元。就在命悬一线的险恶形势下,淄博矿区的干部职工不等不靠,背水一战,响亮地喊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自筹资金建设济北矿区,逐渐使淄矿起死回生。

而今,淄矿再次站在自救解困的起跑线上。但经历过资源枯竭之痛的他们,比谁都懂得一次性能源“可用不可靠”的道理。近年来,淄矿持续培植接续产业,仅埠村煤矿就先后成立了10多家非煤企业,形成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淄矿是一面镜子。面对如今煤炭市场一蹶不振的窘境,山东煤炭企业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不是企业化解落后产能,就是落后产能拖垮企业,去产能不仅是提质增效的重中之重,更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所在。在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中,他们始终将维护职工利益、拓展岗位空间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的原则,避免去产能中将企业“一关了之”,而是靠发展、靠创新解决产能过剩企业的生存问题,解决去产能职工的安置问题。

减是为了增,退是为了进,减负瘦身就是强身健体、增量发展。没有阵痛就没有重生。对煤炭企业而言,去产能工作等不起、拖不起也慢不起,不淘汰落后产能、不压减过剩产能,前无出路,后无退路,必须忍受“壮士断腕”的短期阵痛,换取轻装转型的“浴火重生”。可以说,去产能既是国家政策的刚性要求,也是煤炭产业凤凰涅槃的根本举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