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经济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冶炼状元吕涛:
“火眼”识焰,“金睛”测钢
本报记者 刘存瑞
图为吕涛正在观察高炉。(资料图片)

吕涛是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炼钢二厂冶炼二作业区的作业长。

熟悉吕涛的人都知道,他的一双“利眼”堪比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炼钢炉内,在常人眼中别无二致的火焰,在他的眼中有了颜色、大小、形状甚至“软硬”之分。通过目测火焰,他可以判断炉内钢水成分、温度,且与电脑分析结果几乎一致。

在吕涛眼中,炼钢就像熬粥。“水有多少,米下多少,火多大,熬多久,时间久了心里都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炼钢看火焰也是这个道理。”吕涛给记者介绍他的绝技时一脸的轻松随意,但记者却感到神乎其神。

“火焰和火焰还不一样?”

“那当然。”吕涛介绍说:“你看,炉中燃烧的火苗像风中的红旗一样,左右摇摆,飘忽不定,此时的火焰就偏‘软’,说明炉渣里氧化铁含量超了,就意味着喷溅的几率增加,钢铁料消耗就会增加。”

“如果火苗直冲向上,呼呼地响,并且不时有金属花飞溅出来,说明渣子化得不好,需要加点融渣剂;如果火焰颜色中间暗红,周边发黑,火焰燃烧无力,表明钢水温度偏低;如果火焰中间亮红,四周发白,火苗直冲向上,这种情况钢水温度肯定就偏高。炼钢时就是要不断寻找这样一个最佳结合点……”按吕涛的说法,记者盯着炉中的火焰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子丑寅卯来。

“有吕涛在,不需要等电脑分析结果,出钢就一定没问题。”吕涛的工友自豪地说。据了解,通过吕涛目测碳样得出的结论与电脑分析数值误差在0.01%以内。在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吕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钢种冶炼,目测钢水的碳含量与温度数值与电脑分析完全一致,让参赛的全国炼钢能手为之惊叹。

2002年,吕涛在太钢改建后的不锈钢炉上炼出了第一炉合格的不锈钢水;2006年,新炼钢投产时的第一炉钢也是由他操作并且实现了一次试车成功。他仅凭目测火焰的本领,就使一次性拉成率从95%提高到98%以上,全年可降低成本1000余万元。凭借此,他一举夺得了山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转炉炼钢工状元、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

“我是1996年从太钢技校毕业的,干的是摇炉工,那时我就对炉中的火焰特别感兴趣。”吕涛说,“炼钢如何加料,出钢时如何脱氧合金化,这些本应是吹氧工的工作,自己虽然是摇炉工,但我一有时间,就向吹氧工师傅们求教,反复琢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吕涛就掌握了合金、吹氧、摇炉、炼钢4个工种的全部本领,从摇炉工成长为炼钢工,19岁时就成了当时厂里最年轻的“炉长”。

“当年,作为摇炉工,只要把铁水和废钢装入炉中并且保证装入量准确就算完成任务了,然后等待炉长命令出钢就可以了,中间还可以休息十几分钟。但是,在别人休息时,我还是站在炉前,仔细观察火焰的变化。”吕涛说。

站在转炉前,热浪袭人,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让人大汗淋漓。夏天炉前温度高达65摄氏度,就算是数九寒天,温度也在45摄氏度左右。一个班8小时下来,别的摇炉工迫不及待离开高炉,而吕涛则每次都是早来一小时,晚走一小时,细心观察、对比、总结、请教,慢慢摸索火焰样式与钢水成分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经过大量的实践,终于练就一双与电脑分析几乎毫厘不差的“火眼金睛”。

“现在有电脑分析,还需要目测吗?”

“目测可以极大地提高炼钢效率,缩短炼钢时间,从而减少消耗。”吕涛介绍道,“如果冶炼顺利的话,在钢水出炉前,要先舀出一勺送去电脑分析,然后再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调整。这个过程中冶炼要中断等待,最快也需要10分钟。并且,如果在冶炼过程中,遇到测量温度的仪器发生故障或停电,要等仪器修好,那就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你现在还‘看火’吗?听说你的徒弟已有30多个成为技术能手,他们都像你一样,有目测火焰碳样的本领吗?”

“当了炉长、作业长,其实已经不需要我站在炉前工作了,但我还是一有时间就到炉前观察火焰。‘看火’这门技术需要经过大量实践反复练习,然后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慢慢摸索规律,没有什么捷径可寻。”吕涛说,“我经常给徒弟们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但方法可以学,本领还需要自己磨炼。目前,能像我目测准确率这样高的,为数不多”。

降低原料消耗、提高精炼水平、缩短冶炼周期、提高作业效率、提高品种钢命中率……面对新常态下的一道道难题,吕涛和他的伙伴们没有懈怠,正在加倍努力,朝着新的更高目标奋进。

太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晓波说:“工匠精神帮助工人们树立起了对职业的敬畏心和对产品的责任心。对太钢来说,这种‘安下心来、专心致志、迷恋至深’的工匠精神,是值得公司每一名职工认真汲取借鉴的精神食粮。”

什么是“安专迷”精神,如何做到“安专迷”,吕涛以实际行动作了注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