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有一位很火的老师。她的课堂场场爆满,蹭课的学生挤得密不透风,提前一个小时还不一定能占到座位。
她没有写过论文,也没出过一本书,到退休还是讲师职称。她就是常萍,一生纵情于古诗词,痴情于讲台30多年。在河南大学,她是众人眼中的真老师,心中的常先生。
坚守本心
一条灰色宽大条绒裤,一双青色胶鞋,略显稀疏的长发,她就是简单朴素的常萍。
“我不在乎你的世界多么喧嚣,只想在我的课堂给你刹那的宁静。”在这样的使命感下,常萍带着学生领略知识的魅力,从文学到人生,从人生到天地,从天地到心灵……她的讲解时而千回百转,时而喷薄而出,让人沉浸其中。
这样的课堂,于学生而言是一种享受,于常萍而言是对学问的精雕细琢。
为讲好课,常萍会查阅所有相关的书籍和集注。要上课了,她会提前15分钟到达教室,放下东西,在教室外一个人冥想,铃声一响,准时踱步而入。课堂上,她旁征博引、纵古论今。那些繁复琐碎的文学知识,她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常萍的课堂从不点名却场场爆满,不少学生宁肯站着听课。拥挤在她课堂上的,除了莘莘学子,还常有不是学生模样的人。有位40多岁的女士,每周五下午都请假从50多公里外赶来听她的课,至今已坚持3年。
每次下课,学生们都掌声雷动。常萍总是来不及擦去汗水,便赶紧向学生们鞠躬致意。然而掌声经久不息,她只好再次鞠躬微笑,重复几次,掌声才慢慢停歇。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30年来屡屡上演,直到2015年6月19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天,常萍以《锦瑟》作结,走完了她30余年的执教生涯。
育栋梁者,她简单地只为学生,无愧老师称谓;做学问者,她纯粹地热爱文学,当得先生二字。
止于至善
许多人说,常萍为河南大学开辟了一方净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建校百余年来,河南大学一直在追求最本真的大学之道,努力达到完美境界。”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说。
受此影响,常萍对文学、对课堂总是力求尽善尽美。每次上课,她都全情投入,下课时常常全身湿透;课堂上她几乎不看教案,但每次上课前,她总要把教案详细地整理一遍;她从来不用多媒体,那些龙飞凤舞的板书是她对教学的极致追求。
32年来,只要在教室中,只要在文学里,常萍就散发着强大的气场,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她与河南大学,不是谁成就了谁,而是在走向至善的道路上成就了彼此。
常先生教学生们学会“诗意地生活”,坚守最初的本心,她自己也在用行动守护着内心的真实。学生们说,常先生的每堂课整理出来都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但她没有那样做。执教32年来,她没发表过一篇论文。但她的课却不断地追求完美,让学生们为之叹服。网上流传着数十个版本的“常萍语录”,有人把她的讲课实录结集,希望为她出一本书,却被她婉言拒绝。
余热生辉
2015年,受学校委托,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听了常先生的课,“课堂教学验证了我在网上看到的评价,丰满了我对常萍老师的认知”。之后近一年的了解,让他对常老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今年1月7日,河南大学破格返聘常萍为副教授,刘志军为她颁发副教授聘书,请她继续为本科生授课。消息一出,立刻刷爆朋友圈,获得10万+的阅读量,河南大学和常萍老师获得一片赞誉。
在聘任仪式现场,刘志军说,这个聘书不仅是发给她个人的,更是发给以常萍老师为代表的、长期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全身心投入教学、又得到同学高度认可的老师们的。
于常萍而言,她希望这只是一个聘书,而不是压力,也希望不辜负聘书背后的涵义。她希望大家能把它放下,“因为我仍然只是一个喜欢在空旷的天地间静悄悄行走的过客”。
“我在台上,只要你们轻轻一颔首,有一个微笑,足矣。”就是这样的一份执着坚守,让常萍痴情讲台30余年。“处于逆境一定要去寻求解决的方法,世界上所有问题只有在你全部理解了才会消失。”常萍老师的话,为无数孤独奋斗的青春带来一份抚慰。
喧嚣过后,她依旧是那个视名利于无物,在简单的世界中行走,无欲亦无求的常先生;依旧是那个站在三尺讲台,把最真的学问带到学生心里的常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