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民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市市北区:
医生“签约服务” 居民“定制就诊”
本报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安 迪

刘正波是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的一名普通社区医生,经过10个月的培训,成为山东省首批上岗的社区全科医生之一。“周边步行15分钟能够到达的家庭都在我的服务范围内。”刘正波告诉记者。

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地区,今年,青岛市市北区在11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建立了“3+X”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以慢性疾病防治为切入点,与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向居民及家庭提供优质、连续、综合的医疗保健服务,使全科医生团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4支全科医生团队,每支团队由3至5名医护人员组成,形成包括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社区护士和辅助人员等在内的“3+X”组成模式,已签约2687户9213人,其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6560人,占比71.2%,提供上门服务992人次,电话访视6883人次,健康教育指导受益7860人次。

为提高卫生服务机构及全科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2015年市北区投入580万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境进行提升优化,建立了符合需求的全科医生诊室,更新配备常用设备。2016年又投入40万元为每支团队购置便携式一体机,发挥便于携带、低成本、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等特点,使心电图、血糖、血压、血氧饱和度、尿常规等健康数据实现同步一体化检测,检查信息即时上传至居民健康档案。

目前,全科医生的作用与价值已初步显现。前几天,刘正波和同事多次上门为一位60多岁的签约居民测量血压,发现指标一直居高不下。团队现场会诊怀疑老人可能患上了嗜铬细胞瘤,结果到市立医院检查后,发现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这件事让刘正波团队真正体会到了社区全科医生的价值所在。

“因为腿有毛病,我已经卧床多年,有时候身体不舒服都不愿意去医院看病,太麻烦了!”家住市北区百合花园小区的李阿姨告诉记者:“与水清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协议后,社区医务人员上门为我提供医疗服务,真是太方便了!现在我的身体情况医生比我都清楚。”

市北区除率先启动了国家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外,还结合辖区内老年人相对较多这一实际情况,制定了个性化服务包,主要针对空巢、行动不便及癌症晚期患者,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和心理抚慰。此外,还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人实施“防治康一体化”管理。2016年,市北区还为有需求的服务对象制定了临终关怀等服务包,使得个性化服务更具人情味。

签约时,全科医生会把联系电话提供给签约居民,签约后,居民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拨打电话,向全科医生询问就医建议等,还可在社区“健康小屋”完成血压、血糖、心电图、B超等检测。全科医生也会根据上门诊疗的结果,帮助居民在医院预约门诊、专家会诊、联系转诊;对于转回社区的签约对象,将落实跟踪随访和后续诊疗服务等。

市北区卫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拥有本地户口的居民,外地户口的居民也可以签约享受到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全科医生与居民签订的“健康契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如果一年期满后居民对签约团队服务不满,可自主选择更换服务团队。

从去年开始,市北区卫计局还致力于打造“卫生计生智慧平台”,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心电远程会诊和视频远程医疗会诊服务模式,全科医生入户检测到的各类数据可通过网络传给大医院,由专家级医生给予反馈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从而使全科医生真正成为居民身边的健康“把关人”。

为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内涵得到深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市北区依托“医联体”建设,已经与山大齐鲁医院青岛院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签订“医联体”帮扶协议,把大医院的专科医生纳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使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大医院的专家看诊服务。目前,“医联体”医院共在社区坐诊320余人次,为全科医生团队开办讲座32次,全科医生还将分批到综合医院进修学习;综合医院帮扶推广中医等适宜技术20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医联体综合医院转诊484人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