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交惠老不应一味“免费”
王 番

笔者在北京多次注意到,部分时段的一些公交车上,不仅老幼病残孕专座“座无虚席”,就连普通座位上都坐着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时候,车上再上来老年乘客,已经无人能够让座,一些老人只能颤颤巍巍地站着,看上去让人揪心。

城市中出现这样的现象,老龄化是大背景,公共交通服务的提供能力和水平也需要完善。但有个原因也不能不提,虽然这样说了可能会得罪少数老人,那就是公交“免费福利”带来的副作用:由于到了一定年龄就可以“任性”地免费乘坐公交车,一些高龄老人或体质不好的老人,每天都喜欢在市内“打转转”;有些老人还承担起为全家采买的义务,每天拉着购物小车乘公交“长途跋涉”。这不仅加剧了某些路段、时段公交车的拥挤程度,也增加了老年人发生意外的风险。

有媒体报道,北京市正在推进将“老年人优待卡”改为“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的工作,力争到年底完成。届时,北京老年人乘公交、进公园依然免费,但需要使用“北京通”刷卡。此消息公布后,相关网络跟帖中,多数意见都是希望北京市能够借鉴上海市一个多月前的做法:取消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的“敬老卡”,代之以按不同年龄等级发放老年综合津贴。

涉及老人福利的事情,怎样才能办好,当然应该多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据调查,不少老人也对上海市的相关做法表示欢迎。

一方面,城市道路和城市公交属于每位市民。而资源是有限的,允许一部分人无偿且过多地占用,就妨碍了另一部分人的权利。2015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170.5万人,其中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15.6%和10.2%,大大超过10%和7%的老龄化标准。如此庞大的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天天免费乘车,对城市公交的压力和影响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有的老人已经需要靠拐杖行走了,却在“免费政策”影响下挤公交车,免费或许不是帮了他们,可能还是害了他们。

当然,如果照搬上海做法,补贴标准将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增加,进而增加财政负担。但这样的事应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使只分析经济效益,如果着眼长远,从全社会角度核算成本,也既有利于减少城市公交的损耗及弥补损耗的投入,同时可以将补贴资金转化成对养老相关行业的支持,因而也是利大于弊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