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扶贫开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济宁:
问计于民拔穷根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丁永宏

近日,记者来到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两城镇东单前村村委会议室,只见办公桌上摆着5个玻璃瓶,每个瓶子上分别贴着“路”“医”“学”“水”“电”的字样。济宁市水利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韩光和给每位村民发了一颗花生米:“你觉得当前制约咱们村发展的问题是什么,你觉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把手里的花生米投到哪个瓶里。”

这样的“扶贫问计会”,济宁市以乡镇为单位的各精准扶贫工作组均召开了10次以上。“不能再走千户一策的扶贫老路,号准脉搏才能对症施治,让群众自己做决策,才能确保扶贫工作对象精准、成因精准、问题精准和需求精准。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的转变,济宁实施了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医疗保障与救助脱贫、金融脱贫、旅游脱贫、教育文化脱贫六大扶贫攻坚行动。”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说。

济宁市的贫困人口80%集中在山区、黄河滩区和微山湖区,通过走访,驻村扶贫干部们了解到,“三区”群众急需铺架“致富路”、用上“放心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们按需建设,35个乡镇、110个村、11.6万人因此受益。

在泗水县泗张镇山坳村,村民李庆民正忙着将自家的散养山鸡、山杏等农产品装车外运。他告诉记者,过去不通路,与外界隔绝。自从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县、镇和包村干部又为每位村民送来1万元的致富启动资金,村里17户贫困人口有的上山养青山羊、野山鸡,有的种植水果、中草药,产品供不应求。“去年俺们17个精准扶贫对象户均收入3.5万元以上,实现了当年脱贫。”李庆民说。

通了电的滩区贫困户人口,心中点亮了一盏盏致富明灯,在市、县两级帮助支持下,他们有的联合建起了重型车辆后期加工制造企业,有的和蒙牛集团签约办起了优质奶牛养殖基地。湖区贫困群众则发展乌鳢、螃蟹、麻鸭等湖产品养殖业,并建成投产了60多家湖产品深加工基地,产品销售到欧洲、中亚等地区。到今年5月底,滩区、湖区98.2%的精准扶贫对象已实现年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

“我们这儿是最适合这个项目‘下嫁’的地方”,在不久前召开的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技术转移大会科技精准扶贫对接会上,来自济宁邹城大束镇官厅村的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冯朔“黏”着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时连辉“抢亲”。

时连辉在此次对接会上发布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有机废弃物堆肥化处理及全营养配方水肥一体化技术与产品”等技术,引起了不少参会济宁“第一书记”的关注。

会上,山东省农科院和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发布了147个适合村级经济发展的科技项目,供“第一书记”们结合各自村里的实际情况,进行挑选合作。最终,签订技术交易合同13项,交易额2100万元。“给钱给物,不如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项目。这样的科技精准扶贫对接会,特别‘解渴’。”冯朔表示。

微山县两城镇大辛庄村是省级贫困村,济宁市港航局驻村“第一书记”范卫东,把光伏发电项目作为当地扶贫工作的突破口,成立了济宁市第一家光伏合作社——微山县同心光伏农业专业合作社,并于今年4月8日完成了光伏面板的铺设,顺利实现并网发电。这160块、300平方米、总功率达40kW的光伏面板,每年可为村里带来5万余元的收入,且收益周期长达20余年。“村里每年将光伏发电收益的一半用于贫困户的救助,30%用于公益事业,20%留作集体使用。大辛庄村从此告别了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历史。”范卫东说。

截至今年上半年,济宁市已开工建设各种产业扶贫项目的村有219个,带动贫困户7698户;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精准帮扶项目电商和光伏产业,已覆盖163个村共2094户。据了解,这些贫困户基本可实现当年脱贫,户均年收入可达2.5万元以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