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杭州西湖边江洋畈:
淤泥上“长”出生态公园
本报记者 熊 丽
杭州江洋畈公园里由红棕色钢板围合而成的生境岛。 本报记者 熊 丽摄

这是一个会呼吸的公园,一个正在生长的自然生命体。

到杭州,不可不游西湖。西湖边上的江洋畈生态公园,目前却不太为人所知。江洋畈位于玉皇山南麓,占地面积约300亩。1999年到2003年,西湖疏浚的100万立方米淤泥通过管道输送到这里,淤泥最深处达到26米。随着时间的推移,淤泥中携带的大量西湖植物种子,开始萌发生长。

听,这生长的声音!淤泥沉淀后的浅水层中,水生以及湿生植物最先繁衍,逐渐形成湿生植被群落,水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也逐渐繁衍,很多水鸟来这里安家。又过了一段时间,淤泥逐渐沉淀和干化,湖面变成了芦苇荡,又逐渐变成了柳树林,形成了一片茂密的湿生林地。2008年,经过科学论证,杭州市决定保护这片原生态区域,由西湖风景名胜区实施保护工程。一种全新的公园设计模式,在这里得到践行。

近日,记者走进江洋畈生态公园,首先踏上的是一段长800米的砂石路。“我们称它为会自由呼吸的生态路,”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管理处副书记黄飞燕告诉记者,相对于混凝土和石板,松软的砂石可以更好地吸收水分,更利于水分渗入土壤,充分保证道路和次生湿地植被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记者看到,在江洋畈公园内,有一些用红棕色钢板围合起来的空间,这是还没建设完成吗?并非如此。黄飞燕说,这是生境岛,在公园内共有5个。生境岛内,延续着次生湿生植被的自然演替过程。随着雨水、温度、光照的变化,植物之间自由竞争,不断生长和演替。在这里,人类的干预退出了,在自然的力量作用下上演着生态演化,而动物、昆虫、鸟类也在这里营造自己的家园。

蝉鸣声声,蝴蝶翩跹,白鹭在湿地上悠闲地觅食,江洋畈的生物物种可谓丰富多样。公园建设时,还科学配置了火棘、野蔷薇、紫金牛、香泡等蜜源乡土植物,为蜜蜂、蝴蝶、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等创造了栖息生长的环境。目前,这里共有植物213种,鸟类188种,蝴蝶55种。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淤泥地质仍然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2010年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密集的乔木,但是由于淤泥沉降,水位上升,乔木逐渐被菖蒲所替代。”黄飞燕告诉记者,从公园建成至今,淤泥沉降已有15厘米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公园内建设了长达1200米的木栈道,没有采用常规的整体固化或抛钢筋石笼等方案,而是用1300余根直径约350毫米的PE管作为基础,利用其浮力,将栈道稳稳地浮在淤泥之上,栈道可以随着水位的升降而自然起伏。沿着木栈道,游客可以自由穿行在湿生林地、浅水沼泽和池塘水域之间,近距离感受野态之美。栈道上还挂有约90块科普展示牌,为游客提供背景知识介绍。

黄飞燕表示,为了减少人工干预,公园内对病虫害坚持不打药,完全交由自然进行优胜劣汰。对于园林内的植物,也仅是出于安全考虑,除去道路两旁的枯枝,尽量对植物不做修剪,保持其自然更替。

江洋畈生态公园是西湖疏浚文化在新时代的体现。正如苏堤、白堤也是由人工疏浚的湖泥兴筑而成,西湖文化景观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黄飞燕表示,生态保护是西湖永恒的主题,随着科技化水平的提高,西湖生态保护将更加科学化。通过对上游的泥沙治理和钱塘江引水的净化,西湖的自净能力极大地增强,湖水更加清澈,泥沙沉淀越来越少,2003年以后,西湖已不再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