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12日讯 记者吴佳佳报道: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主任于德志今天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继2014年在全国率先提出53种疾病不输液的“负面清单”后,安徽正着手准备调整药品医保支付参考价,进一步压缩药价虚高水分。同时,启动公立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分片实施带量采购工作。
作为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安徽在药品耗材采购、强化医疗服务质量与病人安全、构建分级诊疗秩序、推进医保改革等方面统筹推进,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对医疗服务质量与病人安全方面进行不断强化。
于德志表示,目前,安徽成立了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指导中心,遴选出100个病种,在所有县级医院全面推开临床路径管理。2016年一季度,安徽75家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病人占出院病人20.29%,药占比下降9.69%,出院患者人均辅助用药费用下降18.5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4.28%。“2016年,将在省内67家三级医院、227家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开临床路径管理。”于德志说。
自从2014年推出53种疾病不输液“负面清单”后,医院门诊输液率明显下降,基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普通大输液金额占比持续下降,1月至7月分别降为6.9%、1.6%。2015年7月,推出15种剖宫产手术“正面清单”,全省助产机构剖宫产率从实施前的45.08%下降至0.46%。开展村卫生室标准处方集试点病种129个,输液率降至16.7%,抗生素二联使用率降至6.5%,激素使用率降至2.1%。
于德志说:“安徽建立了重点药品监控目录预警管理制度,定期公布价格高、用量大、非治疗辅助性药品监控目录并进行通报。1月至7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重点药品金额占比4.1%,与公布前的18.6%相比显著下降。”
在逐步构建分级诊疗新秩序的同时,安徽也在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于德志表示,安徽积极发挥医保资金杠杆作用,整合县、乡、村三级资源,明确三级功能定位,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县域群众提供预防—治疗—康复,覆盖全生命周期、连续、协同的全面健康管理。同时,建立儿科医疗联合体,提升儿科整体服务水平,创新儿童医疗分级服务的新模式。为增强基层运行活力和服务能力,安徽还积极改革高级职称评审标准,在全国率先取消了晋升副高英语论文要求,注重临床实践和动手能力,避免职称评审和实际工作“两张皮”。
在公众最为关注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面,于德志表示,安徽已实现全省范围内新农合筹资政策、补偿方案、报销目录、信息系统、基金管理、定点医疗机构“六统一”管理。
据介绍,在支付方式改革上,安徽大力推进病种付费,病种总数达800种。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上,将同级同类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次均三费”(药品费、检查费、材料费)水平、结构和涨幅变化等数据每季度定期进行对比分析、排名通报。新农合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63.7%,比居民医保高5个点,比中部地区平均水平高4个点。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展了住院按病种付费,出院病例数比例达到36%,属全国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