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天骄 通讯员 李永飞
在火箭军某导弹旅,从自主研发的“仿真训练弹”到驻训必备的“太阳能电板”,从训练骨干探索的“操作流程优化”到普通战士创新的“发射训练六小法”,该旅如火如荼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助推大国长剑浴火飞天。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该导弹旅,感受“处处是创新之地、个个是创新之人”的浓厚氛围,品味实践创新带给一支导弹劲旅建设发展的巨大力量。
聚焦实战,创新之基越筑越牢
“创新好不好,标准定在哪?关键要聚焦实战,立起战斗力标准,用这把尺子量长短,才会让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旅长石鸿雁的话并非“首创”,而是历届党委形成的共识。
该旅官兵转变观念,把为国仗剑的责任担当转化为实践创新的激情动力,首轮突击便剑指“中军帐”。
过去,旅指挥所配备作战指挥专网,但气象、测地、卫勤等保障分队却游离于指挥网络之外,指挥员虽然置身帷幄之中,却因战场信息存在“盲区”影响指挥控制。
守则止步不前,变则勇闯新路。10多名技术骨干主动请缨,铆在训练场上集体攻关,将指挥通信、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等10多种要素融合,通过软件编写升级、硬件接口改制等方式,构建起具有多功能作战保障的指挥网。
如今的“中军帐”里,指挥员决胜千里信心倍增:“未来战争信息制胜,我们补齐了指挥短板,不仅指挥控制效率大幅提升,能打胜仗也更有底气了。”
采访中,记者一路盘点创新成果,找到该旅核心军事能力的增长“密码”:通过技术嵌入、系统升级、引进移植等方法将数十台模拟器材“化零为整”,建成“导弹武器装备一体化模拟训练平台”,探索出“不出营门、整旅合成”训练新模式;着眼“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优化导弹发射流程,准备时间缩减三分之一;开展野营不间断供电保障研究论证,提高部队野外生存待机和实战能力。
官兵为本,创新之源活水涌流
6月下旬,该旅一场无预告拉动演练战鼓催征。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发射六营官兵驾车仗剑,快速转进、抢占阵地、起竖导弹,整个发射流程实现精确操作、精准控制。演练间隙,官兵向记者展示了他们技高一筹的秘诀——“发射训练六小法”:琚氏快速定位线、曹氏坡度测量尺、曹氏导弹牵引绳索、徐氏夜间指挥手套、刘氏辅助定位激光、杨氏吸盘定位灯。
旅政委刘仁喜告诉记者:“在我们旅,‘千斤重担千人挑、人人肩上有责任’已蔚然成风。基层官兵作为武器装备的使用者、战法训法的施行者、军事行动的执行者,必将成为实践创新的生力军。”
创新的活力在基层,创新的源头在官兵。该旅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既突出“精英式”科研革新,更抓好“草根式”创意创新,营造出“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催生一批凝聚着群众智慧的丰硕成果。
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几名战士费尽周折将背负式卫星站和背负式电台搬到灾区纵深处,还没用多久就因电池耗尽而成了“摆设”。摔了跟头,捡回明白,旅领导感慨地说:“天天研究‘电磁环境’,不解决‘电环境’一切都白搭。”为此,他们充分发扬军事民主,通过“诸葛亮会”、建言献策等方式听兵言、纳兵智,最终选定运用太阳能新型能源。经过反复研究设计,拿出一套太阳能供电板设计方案,联合地方厂家进行生产试验,几经完善最终出炉。野战条件下,几个太阳能供电板一溜铺开,不仅能实时供电,还可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解决了背负式卫星站和电台等设备的供电难题。
官兵为本,创新之源活水不断涌流。多年来,该旅官兵坚持“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一批“草根成果”闪耀出绚烂的光芒:导弹阵地上,官兵参与研发的具有人员入侵自动报警、河道水位超警戒报警、山体滑坡提前预警等功能的综合报警系统,筑起一道铜墙铁壁;部队夜间拉动,官兵探索创新的道路封控指示牌、夜间指挥手套等成果,在夜训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在管用,创新之果落地生根
该旅持续多年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创新成果盘盈钵满,但一些诸如“布袋子”等成果外形简陋。初到该旅,记者很难看出这些成果的“高明”之处。旅领导告诉记者:“我们创新不为名不图利,成果不嫌小不怕丑,只要管用、好用、实用就行!”
采访期间,正好赶上该旅摆兵布阵展开野外驻训演练,记者深入“野营村”观战,透过无数细节感受到“创新实为先”沉甸甸的分量:驻训一个月,搬了三次家。部队连续部署转换,野营帐篷搭设看似简单却头绪繁琐,底边固定更是考验:用泥土,难以整齐划一也不易持久;用砖块,费时费力且不便携行。官兵边训练、边探索,梳理的“布袋压边法”解决难题。根据帐篷底边尺寸制作布袋,搭设帐篷时装上泥土压边,帐篷撤收时倒掉泥土,使用快捷,携带方便,帐篷搭设时间缩减一半以上。
野外驻训无依托保障,用电始终是个难题:发电机全天候运转成本较高,而且容易被高空侦察暴露目标。他们就充分运用太阳能资源优势,打造出太阳能供电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指示牌等。同时,他们还针对野营部署中线路搭设难规范、用电安全难保证等情况,开发出接力式线路、防水插头等革新成果,大大提高了用电安全和线路安装拆卸效率。
“野”味十足,用之有效。参加演练的官兵告诉记者,这些成果大多未在各种评奖中争金夺银,有的连名字都“土得掉渣”,但却成为提高部队快速反应和作战能力的“战地利器”。
由点及面,创新之力助推发展
2015年12月31日,战略导弹部队步入由“兵”到“军”的历史新征程。
盘点过去,展望未来。全旅官兵围绕“创新兴旅”开展讨论交流活动,从军事训练补短到政治工作创新,从现代后勤训练到装备维护保养,创新已覆盖部队建设全过程多领域。
旅参谋长李延海说:“我们注重全员创新,更突出全面创新,以装备科技创新、训法战法创新等为突破,带动和推进全面创新不断升级,引领部队建设蓬勃发展。”
该旅通过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着眼破解练兵备战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先后研发出“远程遥控电源”“武器管理数据库”等数十项科研创新成果,提高了实践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成为助推导弹腾飞的“增效器”。
他们把政治工作创新作为贯彻落实古田全军政工会精神的有效抓手,推动“生命线”焕发强劲的生命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他们在探索推行“悟一句经典、讲一堂党课、学一位典型、议一个话题、写一篇心得、抄一段党章”的“六个一”模式的同时,将每一个理论观点绘制成一张阐释图解,“一论一图”将抽象理论变得直观易记,官兵称赞“一眼就能看明白,一次就能记清楚”。
基层建设千条线,精准抓建是关键。该旅探索制定《分队主要战备工作规范》《装备工作“四进入”规范》《导弹武器装备维护保养规范》等13个文件,规范了涉及战备训练、装备阵地的上千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