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领转型发展新征程
——“深圳质量”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杨阳腾 沈 慧

30多年前,“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如今,“一天46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正成为中国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速度发展向质量发展迈进的新标杆。

质量优先,探索可持续增长新路子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凭借“深圳速度”,深圳特区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奇迹;而今,依靠对质量的高要求,深圳发展正迈向新的高峰。

统计显示,2015年,深圳国内专利申请量已突破10万大关,达105481件;深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达16957件,同比增长40.84%,平均一天就有约46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至2015年底,深圳累计国内有效发明专利83903件,专利密度已达到每万人73.74件,居全国各大中城市榜首。不仅如此,从全球知识产权优势来看,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连续12年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2015年达到13308件,占国内企业和个人申请总量的46.86%。

发明专利的井喷,得益于近年来深圳经济发展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的转变。“质量是生产力,质量是竞争力。”深圳市市长许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发展中,速度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规模与速度,到了一定时期会失掉速度。追求质量,才能带来更加长远、更加可持续的速度与增长。

早在2010年10月,深圳就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提出了“深圳质量”的概念,着手探索一条从“比速度、比规模”,到“比质量、比效益、比结构、比可持续”的“质量型发展”的新路子。从首次明确提出“深圳质量”理念,到把“有质量地稳定增长,可持续地全面发展”确定为“深圳质量”的总要求,再到逐步形成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的推进路线,深圳整整花了5年时间探索。

5年中,为了将质量落到实处,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大标准”的概念。201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深圳标准”,铸造“深圳品牌”,树立“深圳信誉”,提升“深圳质量”。2014年底,深圳市第五届人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标准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深圳标准”建设纳入法律范畴,成为深圳发展的大战略。2015年,深圳市政府以1号文件发布《关于打造深圳标准构建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指导意见》及行动计划,提出了一条标准先行、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低碳的质量型发展新路,将标准建设作为“深圳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标准”将“质量”量化、规范,以“高标准”来实现“高质量”。

时至今日,深圳已在“深圳速度”基础上加快打造“深圳质量”,把“质量成就未来”作为新时期城市精神,将质量理念固化为质量意识,内化为质量自觉,转化为质量行动,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以“大质量”理念来推动各方面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构建城市未来竞争力,也为全国质量建设做出了探索。

创新驱动,打破要素成本制约

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许勤解释称,随着消费升级加快和产业竞争加剧,经济的简单扩张是无法持续的,迫切需要以质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创新、转型、品牌打破要素成本的制约,通过打造更高质量的产业体系、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取得更高层次的竞争力,以满足更高品质、更多样的市场需求。

深圳制定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了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5年,在已有的政策的基础上,深圳又陆续出台了示范区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政策保障;出台“深圳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深圳还先后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累计建设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335家;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每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抢占科技制高点。今年初,深圳又出台了吸引人才、鼓励创新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系列政策措施,打造更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

南山区是深圳近年来由速度向质量转变,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相比,在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方面,我们没有优势,我们只能依靠产业创新打天下。在南山,通过促进科技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两只手’同时用力,有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南山区区长王强说。

自2000年起,南山开始实施“大孵化器”发展战略,成立了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不仅直接为科技企业的创立和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还对全区各类孵化器建设进行引导和支持,成功培育了蛇口创新谷、智慧天使创业工厂、微讯移动互联网创业基地和中国科技开发院预孵化器等创业苗圃,形成了由创业苗圃、专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专业技术园、企业总部基地组成的多层次产业培育空间和全过程孵化培育生态链。目前,全区已有各类孵化器46家,孵化面积23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860家,累计出孵企业近3000家。至2015年底,南山区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41家,培育上市企业总数达115家。

品牌推进,瞄准全球高端市场

伴随着质量型发展模式的不断深化,深圳已从过去跟进模仿的“山寨城”发展至如今拥有大量自主品牌的“创新城”。从上世纪80年代的“80后”企业华为、中兴,到“90后”企业腾讯、五洲龙,再到“00后”企业超多维、华讯方舟,“10后”企业科比特、柔宇科技……深圳一代代创业者高举创新大旗,瞄准未来技术趋势持续发力,成就了一个个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中国制造全球化代表,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评选中排制造业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移动宽带出货全球第一;智能手机出货全球第三,2015年智能手机发货量达1.08亿台,成为中国第一家年发货量过亿的智能手机厂商……

为何华为手机能从国内近400家手机品牌中脱颖而出?答案就两字——“质量”。华为公司中国媒体事务部部长刘英赫告诉记者:“华为的成功归功于其对质量孜孜不倦的追求。”华为明确规定,“每年以20%的改进率去改进质量”。为此,华为向供应商提供15%溢价以确保优质原材料。因为对质量孜孜不倦的追求,市场也给了华为以丰厚回报:今年一季度,华为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1%,智能手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2%;所有产品发货量同比增长44%,智能手机发货量同比增长62%。

过去10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900亿元,2014年、2015年均位居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2015年,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769件,收取的专利费高达数亿美元,标志着中国企业开启了专利市场的“逆袭”之路。

质量发展不仅成为华为成功“逆袭”的绝招,也成为深圳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坚实基础。数据显示,2015年与2010年相比,深圳主要指标实现“八个大幅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9581.5亿元增加到1.75万亿元,辖区公共财政收入由3506.8亿元增加到7238.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106.8亿元增加到2727.1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由333.3亿元增加到709.3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1354家增加到552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由8750亿元增加到2.3万亿元,商事主体由78万户增加到214万户,金融业总资产由4万亿元增加到8.6万亿元;而资源能源消耗则实现“八个明显下降”:万元GDP能耗、水耗、建设用地、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9.5%、43%、29%、21%;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按期完成广东省“十二五”减排目标要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