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反洗钱工作,有助于监测识别非法资金,及早发现资金的非法来源或用途,斩断违法犯罪活动的资金链条,督导金融机构识别风险隐患,维护经济秩序和金融声誉。同时,反洗钱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保障金融双向开放的重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自2007年实施至今10年。10年来,金融机构如何开展反洗钱工作?在打击走私、贩毒等犯罪中,金融情报如何发挥作用?反洗钱国际合作成效如何?
金融机构严守关口
“临柜人员,是反洗钱阵地的第一道防线。”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反洗钱处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一线工作人员,是银行体系中最先接触到洗钱行为的人,如果被犯罪分子蒙蔽和利用,使资金流入下一环节,识别和侦破难度将加大。
2015年某天,广东省汕尾市某银行客户严某的账户由于交易频繁且金额巨大,引起该银行工作人员的警觉。经过调取和分析交易数据,发现严某在3个月时间里,累计交易额已高达1亿元,资金量与严某的身份完全不符。该员工初步分析,怀疑客户有洗钱嫌疑,于是按规定提交了重点可疑交易报告。
人民银行汕尾市中心支行收到报告后,随即组织辖区多家银行机构扩大范围排查严某及其交易对手的资金运作情况。经过对一系列指标的分析和判断,初步认定严某涉嫌经营非法汇兑型地下钱庄。随后,与汕尾市公安局进行情报会商。
“经过一段时间侦查,最终在今年5月19日,成功破获这起代号为‘11·24’特大地下钱庄案。据办案人员初步估算,涉案金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是汕尾市目前破获的同类案件中,涉案金额最大、扣查冻结赃款最多的一起。人民银行汕尾中心支行在协助案件的侦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汕尾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对洗钱行为的警觉,与日益加强的业务培训分不开。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央行高度重视一线临柜人员培训力度,近年来,全国范围累计完成银行业、保险业反洗钱岗位人员共计40万人次的业务培训。
建立监测分析体系
在反洗钱分析体系建设方面,人民银行开展了洗钱类型分析工作,建立了覆盖国家、地区和金融机构3个层次的洗钱类型分析工作体系,印发主要洗钱活动的可疑交易识别点模型,指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建立和完善各自的异常交易监测指标。
可疑资金的流动,是反洗钱监测工作的一个难点。为此,人民银行专门设立了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该中心已与2600余家金融机构总部建立了电子化数据报送渠道,涵盖银行、证券期货、保险、非银行支付等领域,以其报送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为基础。
随着可疑资金监测分析体系的不断完善,可疑交易线索识别的准确率显著提升。据统计,2015年,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发现和接收可疑交易线索5893份,其中,接收金融机构重点可疑交易报告5267份,同比增长6.6%;筛选后对764份线索开展反洗钱调查,同比增长26.5%;向侦查机关移送线索1540起,同比增长67.4%;协助侦查机关对1494起案件开展反洗钱调查,同比增长61.5%。
今年以来,在四川省广元、攀枝花等地破获的一些特大制毒、贩毒案件中,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反洗钱监测模型,对案件的侦破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年,四川省禁毒反洗钱金融情报工程正式实施。工程根据“案件类型化、类型特征化、特征模型化”等原则,通过对涉毒洗钱案件一些特征数据,如客户身份、资金往来、交易情况等积累和归纳,确保模型的有效性。
人民银行攀枝花中心支行反洗钱科负责人介绍,工程实施以来,帮助攀枝花连续破获了6起涉毒案件,不仅提高了线索的精准度,还减轻了金融机构和公安机关的工作压力。
完善国际合作机制
“受国际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坦言。
在国际层面,反洗钱是参与全球治理、保障金融双向开放的重要手段。国际反洗钱合作,特别是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等国际权威组织发布的反洗钱国际标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国际金融、经济、政治生态。
《反洗钱法》颁布10年来,我国在与重点国家建立双边反洗钱情报合作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5年底,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已先后与韩国、俄罗斯、法国、日本、新西兰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口机构正式建立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金融情报交流合作关系,接收和发出的国际协查请求数量逐年增长,仅2015年接收境外情报函件565份,对外发送情报函件353份。
我国反洗钱工作,正在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2007年6月举行的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全体会议上,各成员一致同意接受中国成为正式成员国。2012年2月,FATF全会认为中国在反洗钱工作的主要方面已经达到国际标准要求。
该负责人透露,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反洗钱金融情报交流合作力度,与境外反洗钱职能部门展开更多务实有效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