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铁隧道集团多项新技术成功应用于重庆五号线——
破解难题有路数
本报记者 齐 慧

7月28日,随着重光站至和睦路站TBM区间贯通,由中铁隧道集团总承包的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土建工程区间全线贯通。

重庆五号线全长39.75公里,穿越主城6个行政区,是重庆由北向南的骨干线路。五号线沿线大多处于繁华商业区,下穿医院、住宅、水库,以及燃气管道、通讯电缆、地下水道等市政设施,施工难度很大。中铁隧道集团在较短时间内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引领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方向。

成功应用非爆破工艺。大石坝站洞口段下穿长安工业厂房及蓝箭宾馆,周边医院、住宅区环绕,一般情况下需要在施工中设计爆破振速上限为每秒1厘米。建设者为了尽可能降低爆破带来的震动影响,率先采用非爆工艺,实现了振速低于每秒0.8厘米的突破。同时,他们对隧道衬砌工艺进行革新,采用“止水带保护槽”的方法,一举攻克了隧道壁渗水漏水的顽疾。

给隧道带上“安全帽”。凤西路站长219.8米,埋深16至18米,需下穿川渝交通要道——成渝高速公路,且位于回填土段。确保隧道安全质量成为重中之重。一种国内新工艺“双层初支叠合拱盖法”被提上日程。“拱盖法”较传统双侧壁导坑法减轻了对围岩的扰动,增加了50厘米的“拱盖”,相当于给隧道戴上了“安全帽”。“你在高速上跑你的车,我在隧道里干我的活儿”成为五号线建设中的一道奇特景观。

“移动沉淀池”便捷施工。隧道掘进机施工需在井口修筑固定三级沉淀池,沉淀池每10天清理一次,每次需3至5人,清理时需停工1.5天,影响了施工进度。建设者通过改进,将洞内排污管接至渣斗车中,经渣斗过滤后,再流入固定沉淀池,每天只需用龙门吊将渣斗车清理即可,随满随起吊。改进后,项目从进场到完工只需清理1次沉淀池,经过“筛选”的水还可以重复利用,有效保护了环境,此方法在全线得到推广应用。

“出渣漏斗”实现文明施工。隧道掘进机在掘进过程中会产生稀泥性渣土。为了保证文明施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建设者对出渣车进行车身密封改造,在车身上部设置了出渣口,“出渣漏斗”的设计确保实现文明施工。该项改进设备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此外,中铁隧道集团在信息化施工方面也探索出了一条新路。重庆五号线率先引入先进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取得了2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明专利。这项技术有效避免了设计误差、过程返工和材料浪费,成为工程建设领域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