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常态下的南昌“答卷”——
集聚新动能 提质英雄城
本报记者 郑 波 赖永峰 刘志奇 刘 兴

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新常态下,南昌如何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去年四五月间,南昌上下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并最终确定了“抢占制高点,聚焦增长极,提升首位度”的发展目标,力求进一步增强辐射能力、带动能力。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在南昌采访调研了解到,一年多来,南昌上下奋力进取、同心“追梦”,产业发展升级进位、城市建管推陈出新、区域合作多点开花,经济社会发展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喜人成效。

布局新产业

产业是核心增长极的根基。对于南昌而言,强攻产业是铸就核心增长极的不二选择。只有产业强,才有经济强;只有经济强,才有能力实现对周边省份兄弟城市的赶超,才有余力做到对外辐射带动全省发展。

小蓝工业园汇集了江铃、汇仁、煌上煌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是南昌的老牌工业园区,拥有汽车、医药、食品饮料三大支柱产业。不过,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曾经的“支柱”增速开始放缓。“一方面,同质化竞争严重;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些还属于高能耗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约束加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南昌县委书记郭毅这样给记者总结工业园前几年遇到的挑战。

怎么办?小蓝工业园将目光瞄准了高新技术产业。

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内,各种纳米技术产品令人大开眼界。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景震强介绍,他们于年初正式挂牌,虽然运转时间不长,但他们研发的纳米气凝胶隔热涂层已经在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得到运用,红外热成像传感器等产品也进入了量产阶段。

在北科集团创办的江西北科协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基地内,各种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同样令人赞叹。该公司总经理何洪彦介绍,他们的视神经再生技术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肝脏再生、心血管再造技术也在动物实验上取得了成功。作为国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联盟的领军企业,北科集团最终选择了在小蓝工业园建设其辐射中部的区域性干细胞服务中心。何洪彦说,除了因为园区拥有良好的医药产业基础配套外,他们更为看重的是当地的“软环境”:“从提出申请开始算,我们获得南昌市发改委、卫计委、食药监局、质监局的所有批文仅仅只用了7天。”

“对于传统产业,我们的办法是‘精准帮扶’,帮助企业主动对接科研单位,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对于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产业,我们则采取‘政策先行’,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郭毅说,随着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持续发力,小蓝工业园也因此迈上了新的发展台阶。

小蓝工业园向新兴产业的迈进,代表了南昌市在筑牢经济大厦根基方面的努力。“如何抢占制高点?如何聚焦增长极?”南昌市工信委副主任邱胜说,一靠找准“方向”,根据南昌的市场、资本和环境条件布局适合当地发展特点的主导产业;二靠培育“匠心”,主动对接和组合各种资源要素,为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特点,近年来,南昌市潜心布局,大力打造“绿谷”“光谷”和“慧谷”三“谷”。“绿谷”以秀美乡村统筹发展,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综合体;“光谷”发展以光电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产业;“慧谷”则瞄准建设以创新为原动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这些产业分别对应“一二三产”,代表了南昌产业体系的绿色转型,正呈现出蓬勃生机。

抢抓新机遇

站在红谷滩新区秋水广场,欣赏夜色中赣江两岸不断变幻的灯光秀,炫丽的景观每每让外地游客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些流光溢彩的灯光几乎全部出自南昌本地企业。

在今年1月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南昌大学、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中节能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也是江西首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晶能光电CEO王敏说:“基于自主产权硅衬底LED技术,江西省和南昌市两级规划打造南昌‘光谷’。保守估计,到2020年,南昌市LED照明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500亿元。”

通过一项技术、一个产品“引爆”一个产业,进而抢占制高点、培育新的增长核心,这样的案例在南昌还有很多。

VR(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很多人而言还是一个新鲜名词,但南昌已经结合自己在光学设备、精密仪器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启动了全球首个城市级VR产业规划。南昌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何琦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VR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航软件学院、HTC等研发团队均已参与到南昌VR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中,“目前,南昌已设立规模10亿元的VR产业母基金,专项用于VR产业孵化的10亿元天使投资基金也已到位。未来3年至5年内,我们将培养1万名专业技术人才;聚集1000家以上的虚拟现实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地铁,在很多城市仅仅被当作是解决交通出行问题的“公共产品”。在南昌,地铁不仅成为了城市建管推陈出新的抓手,更成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去年12月26日,南昌地铁一号线开通试运营,仅仅不到三个月时间,累计客流便突破千万人次。“早在规划设计之初,我们就有意识地以站点为核心组织城市生活,构建公共空间。1号线东西两端是人流量集中的高校区,中间串起新老城区的多个核心商业区,还途经滕王阁、八一起义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既最大程度满足了市民出行需求,又使其成为活跃的公共服务中心。”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总工程师胥明说,他们还就势把中车集团引入到南昌。现在,行驶在南昌地铁1号线的列车已经有数列是“南昌造”,不仅实现了地铁本土化,还提升了南昌制造业水平。

抢抓机遇,一年多来,南昌市硕果累累。去年9月,中航工业洪都参与生产制造的C919大飞机项目第二架前机身和中后机身顺利通过适航验证,南昌开始在大飞机制造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同样是去年,凭借对新兴产业的敏锐触觉和自身基础的深刻认识,南昌密集开工投产欧菲光二期、中航通信(海派科技)、鸿利光电等项目,并实现了欧菲光触摸屏出货量世界第一、百路佳新能源客车畅销海外市场等多项重大产业发展目标。

培育新动能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的当下,南昌和许多欠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一样,既面临赶超进位的挑战,又肩负着带动全省发展的重担。培育新的发展动能由此也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南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吴长金说:“围绕解决这一课题,南昌一方面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另一方面则向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要动力。”

在青山湖区湖坊镇电子商务大楼内,一场远程医疗健康监控平台产品演示会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体验者在产品发明人徐亦博的帮助下戴上腕带,短短几十秒,心电图、血压等多项指标就适时显示在手机和远程监控平台上。青山湖区常务副区长黄志平告诉记者,这样的演示会每天都有十多场,目前光是青山湖区就建起了创新创业基地20个,开展“你创业我搭台、你创业我扶持、你创业我跑腿”服务,提供创意和资本对接。

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创新创业在南昌蔚然成风。这其中,不仅有产品技术创新,更有为数众多的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魏昆等3名“90后”创业的“牛男手造”比萨,在南昌年轻消费者中颇有口碑,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他们开出了25家门店。魏昆说:“和其他比萨品牌相比,我们胜在熟知本地食客口味,外送服务也更‘接地气’。另外,我们还提供私人定制服务。”

“‘双创’为南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而扩大开放合作则让南昌拥有了更大的外部发展空间和舞台。”吴长金这样给记者描述南昌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方面的努力——在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城市,想要通过单打独斗突出重围都是行不通的。为此,南昌既苦练“内功”,又巧借“外力”。通过加速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南昌借助武汉、长沙、合肥等省会城市的要素、机遇做大做强自身经济实力。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提升省内“首位度”的同时,南昌开动“火车头”,加快推动昌九、昌抚一体化进程,与省内周边城市共融发展。

今年3月,第四届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在南昌举行,在继达成《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后,四省会城市又正式开启《南昌行动》。目前,四市在通关、建筑、质监、市场监管、金融、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市场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商贸、旅游、科技、文体、环保、教育等专项领域合作也取得了切实成效。

今年6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江西赣江新区,赣江新区成为中部地区第2个、全国第18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的建设,是南昌新一轮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战略平台。”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介绍,顺应国家级赣江新区的设立,南昌将从“跨江发展、沿江拓展”转向“跨江临湖、揽山入城”,城市主轴线定位赣江,为南昌城市从“赣江时代”走向“鄱阳湖时代”、从内陆滨江之城走向世界大湖名城破局。

凝心聚力,抱团合作。随着更加科学的发展路径规划,一个“颜值”更高、“气质”更好、“水平”更优的英雄城南昌正呼之欲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