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来,251家示范企业主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平均值从17.8%提高到31.4%;顾客重复购买销售占比从43.4%提高到60.2%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是系统性工程。政府要营造良好环境,企业也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加强精准化管理
在7月26日举行的“2016年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经验交流会”上,工信部为青岛双星轮胎、紫罗兰家纺等76家企业授予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标牌。至此,工信部核定的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已达251家。
对这251家示范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经过3年至4年品牌培育,其主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平均值从17.8%提高到31.4%;工业增加值率从21.8%提高到26.2%;顾客重复购买销售占比从43.4%提高到60.2%。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溢价程度以及品种档次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程度等指标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品牌培育效果愈发明显,为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说。
以手机市场为例,在国际知名品牌手机销量不断下滑、国内手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华为智能手机的全球份额在今年5月份已提升到11.4%,稳居全球第三位,品牌的培育功不可没。华为品牌对标苹果、三星,持续提高在全球高端市场的竞争力;荣耀品牌对标互联网手机公司,重点面向年轻人群。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尽管许多传统行业发展艰难,但轻工、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达到6.5%,运行态势较好。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指出,原因就在于这两个行业能积极适应消费升级变化,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品牌是连接供给与需求的纽带,是衡量供给满足需求程度的标尺,培育品牌是供给与需求双侧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沙南生分析说,从供给侧看,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商标大国,但大而不强,结构性不合理,特别是缺乏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好品牌。从需求侧看,需求总量大但是需求的质量不高,品牌消费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要进一步引导释放消费潜力。
培育品牌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从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构建以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力是制造强国的共同特征。支撑我国制造大国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低劳动力成本、低知识产权含量、低附加值特征。《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依托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在这一进程中,品牌的作用突出体现在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形成竞争新优势、提升消费者感知价值等方面。”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专家组组长、中航工业综合所政策与规划研究室主任周宏宁说。
周宏宁指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是系统性工程。政府要营造良好环境,既要从简政放权、税费政策上下功夫,也要加快产权制度、市场体系等方面改革,完善品牌建设法治环境。从微观层面,涉及企业的理念文化、创意创新、技术标准、检验检测和品种质量等诸多方面。企业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加强精准化管理,广泛运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推进精品制造,培育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