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6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渤海湾畔风光好
——写在唐山抗震40周年之际(中)
本报记者 袁 勇 雷汉发

40年来,唐山人从未失去重建家园的信心,也从未停下重建家园的脚步。如今的唐山,宜居、靓丽,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基础配套设施完备,青山起伏,绿水环绕,如同一颗明珠闪耀在渤海湾畔。

恢复重建让新城崛起

“登上凤凰山,低头看唐山,遍地简易房,砖头压油毡”。这段顺口溜描述的就是地震发生后,唐山人在废墟上盖起40多万间简易房的场景。

40年后,记者登上位于市中心的凤凰山顶,目之所及,高楼林立,错落有致,道路四通八达,车水马龙,一派现代化气息。

震后,唐山人民迅速投身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全市弘扬开来,开启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和二十年快速发展的伟大征程。

1979年下半年,唐山开始大规模恢复建设。唐山市建设指挥部提出了抢工期、保竣工、保入住的要求。唐山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恢复建设中扛起第一面大旗,承担了唐山市第一个大面积住宅楼群——河北一号小区的施工任务。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尽快让唐山人民实现安居梦,各施工单位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实行现场办公,面对面指挥,发现问题就地解决。1980年,工程竣工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全优工程20万平方米,创造了建筑工程速度快、质量优的典范。恢复建设过程中,还涌现了邯郸市第二建筑公司等一批优秀建筑单位,形成了爱钻研、不怕苦、少花钱、多办事的“邯二经验”,“邯二”在唐山工地上创造的高产值、高质量、高效益名扬全国。

40年来,越来越多的“一建”和“邯二”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河北一号”拔地而起,一座崭新的唐山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5年,唐山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8平方公里,比震前增长了3.7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75年的5.64平方米上升到2015年的32.6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5年的5.9平方米上升到2015年的32.91平方米。

1990年,唐山市政府以在抗震救灾、重建唐山市、解决百万人居住问题上的突出成绩,获得了联合国人类住区(生境)中心颁发的“人居荣誉奖”。

生态治理获绿色未来

从地震中重生的新唐山,清晰地明确了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南湖曾经是开滦煤矿130多年采煤沉降形成的废弃地,被称为唐山的“龙须沟”,这里曾经垃圾成山、污水横流、杂草丛生、人迹罕至,是唐山的“城市疮疤”。2008年,唐山市开始大力进行南湖的生态治理。如今的南湖,已成为一个草长莺啼、水天一色,集游憩观赏和水上活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公园。盛夏时节,漫步于南湖的林荫小路,湖水拍岸,凉风扑面,清新的空气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4月29日,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南湖公园举办,把南湖作为世园会会址,不仅是保护耕地和生态修复建设的一个示范,也向世人展示了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的样板。唐山市市长丁绣峰认为,“不占用一分耕地,利用采煤沉降区举办世园会,这在国内外都属首次,同时也恰恰与世园会‘时尚园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园博会,唐山也向世界展示了抗震重建和生态治理恢复成果,展现了唐山人民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为让荒山变青山,唐山市大力推行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封山育林工程等重点工程,以干线公路两侧宜林荒山、风景旅游区规划范围内宜林荒山及大中型水库附近的宜林荒山为重点,先后在迁西、迁安、遵化等区县进行宜林荒山绿化,建成了以“围山转”和“鱼鳞坑”为主体的百万亩生态防护林体系。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环境治理的不断推进,近些年,唐山的各项环境指标逐步优化。唐山市环保局法宣处赵丽辉介绍,2015年,唐山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26.1%,森林覆盖率达到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8平方米。

2015年,唐山市提出了两核心、多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展开的城市空间布局。又一个宏伟的发展蓝图在徐徐展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