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堵险英雄王能珍
本报记者 白海星 文 晶
图为王能珍珍藏的党章等。
本报记者 白海星摄

安徽省芜湖县湾沚镇桃园村濮阳圩的洪水退去了,62岁的老党员王能珍却再也看不到了。他主动从千里之外回乡救灾,奋战7天7夜,在7月7日抢险中不幸牺牲。

一个多月前,王能珍赴宁波探亲,看望在部队的儿子王成元和6岁的小孙子。就在这时,连续的强降雨席卷南方大地,芜湖县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王能珍家附近的汪溪河水位暴涨,紧邻的濮阳圩防汛压力陡然倍增。

本打算在儿子家待上一段时间的王能珍,得知家乡汛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十分焦急。他每天至少要打两个电话给家里的妻子,询问汛情,并时常嘀咕着要回乡参加防汛。儿子劝他:“你这么大年纪,身体又不好,回去也帮不上什么忙。”他却倔犟地说,“你别小看我,这个圩缺了我,可能真就没人能管得住。哪怕我真帮不上什么忙,站在圩堤上我心里也踏实”。

老王曾当过5年海军,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又是老党员,村民们都信任他。每当防汛期间圩口出现险情时,大伙儿首先就想到他。老王也总会在最危急的时刻第一个冲上去,濮阳圩历年的防汛抢险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6月28日,一直惦念家乡水情的王能珍再也坐不住了,匆忙收拾好行李,冒着大雨连夜坐上了回乡的长途汽车。

7月1日到7月7日,王能珍日夜奋战在濮阳圩上。

7月7日早上,连日的强降雨使芜湖县濮阳圩一处发生管涌险情,村干部迅速组织成立抢险突击队,赶赴现场应急抢险。王能珍当时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刚刚缓解,得知消息后主动报名要求参加。上午10时左右,抢险突击队赶到出险现场,立即组织3名年轻队员下水进行踩篓作业。但由于缺乏抢险经验,忙碌了几个小时,险情也没有得到有效处置。见此情况,王能珍站了出来,凭借自己多年防汛抢险的经验,奋不顾身地跳进五六米深的激流中,潜入水底查找出了漏洞,并根据漏洞位置提出了堵漏方案。一个多小时后,漏点就被牢牢堵住,成功排除了险情。

抢险结束后,突击队准备回村短暂休整。王能珍放心不下,对圩堤进行认真排查,又发现一处斗门出现漏水险情,王能珍再次跳入湍急的水中。由于不断有水流下灌,此时,河水已在防水布上形成了一个小漩涡,水下十分危险。第一次潜入水底2分钟左右,王能珍发现水底的漏洞形成一个漩涡。他浮出水面告知其他人,“漏洞必须赶紧补,不然会越漏越大,会有破圩的危险”。说完再次潜入水中,几分钟后还未露出水面。同行的队员察觉情况不对,赶紧拽起岸边的防水布将他救起。可为时已晚,王能珍被救上岸后脸色乌青。虽然经芜湖县医院全力抢救,但王能珍还是永远地离开了。

王能珍1972年参军入伍,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军人,是他最珍视的身份。

即使农事再忙,村党支部组织的“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他都积极参加,一次也没落下。对于组织发下来的各种学习资料,他都精心保管、时常学习。光他手头保存下来的历次修改的党章就有5本,就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记录每月交5分钱的党费证,他都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在王能珍的言传身教下,他的2个孩子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女儿王志萍还当选过镇党代表,4口之家中有3人是党员,同胞的7个兄弟姐妹中4人是党员,这个大家庭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员之家”。

王能珍的党员本色,在村里有口皆碑。他承包了一口鱼塘,每到过年的时候,都要挨家挨户送鱼。全村50多户送完后,他才把剩下的鱼拿到市场上去卖。“双抢”收稻子,稻田里大多是留守妇女,王能珍先帮别人家收稻扛包,自己家的稻子常被雨淋湿。

五保户周明贵生活困难,8年前翻修危房,王能珍始终义务帮忙。“比自己家盖房还上心,5天5夜没有回家住过。”妻子付德芳回忆说。

平时对乡亲们大气,危险的时候更是挺身而出。一户村民家失火,他冲进火海救出村民,自己却被着火的房梁砸中了头。还有一位村民去河里挑水,不幸跌入河中,他跳下冰窟窿深潜四五米救人……

“等一会儿忙完,我再吃一口。”7月7日的中饭,就这样撂在了王能珍用生命保卫的濮阳圩河堤上。但同时,一座用党魂、军魂铸就的丰碑矗立起来,不仅立在濮阳圩上,更立在百姓心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