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某基地研究员、反导试验靶场副总设计师陈德明,始终把个人选择同国家利益紧紧相连,把人生轨迹同强军目标密切相系,以瞄准未来战场、构筑和平天空为使命,成为为提升我军新质作战能力贡献力量的科技尖兵。
忧思奋进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国用“爱国者”导弹成功拦截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事实,让世界第一次见识了反导的威力,也让从学校刚刚毕业一年的陈德明陷入了沉思。
陈德明清晰记得,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启动了某项重大工程,并初步确立了包括反导拦截弹在内的攻关目标。
国际风云瞬息万变,世界局势动荡不安。11年后,世界新军事变革让“反导”这个字眼,再一次牵动世人的神经。
“如果我们的技术落后于人,国家就没地位,军队就难打赢。”陈德明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把反导加紧搞出来,将来就只能被动挨打。
本世纪初,陈德明带领团队开始收集整理相关技术文献,并自主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他认为,“这项事业事关打仗、牵系打赢,要放胆去做,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不出所料,两年后,国家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靶场选址论证工作历史性地落在了陈德明的肩上。他带领团队先后比较论证了5种布局模式,不仅拿出了《靶场建设总体技术方案》,还创造性提出了“构建一个体系,形成两种能力,突破三项关键技术”的靶场建设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我国开展反导靶场论证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性技术支撑。
专业自信
投身大漠靶场26个春秋,陈德明始终不懈地钻研导弹定轨预报技术。在他的血脉里,流淌着成千上万的测试数据、密密麻麻的飞行曲线、精确无误的落点方位……在这个领域,他有自信,敢向自己竖大拇指!
一年仲夏,某型战略导弹飞行试验失利,弹头出现故障后解体,远远飞离预定目标区。这是该型导弹的一次重要试验,对装备部队起着决定性作用。倘若找不到弹头,就无法分析故障原因,同时也会给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然而由于故障特殊、飞行过程复杂,确定弹头落点存在着很大的技术难题。
就在搜索工作陷入僵局时,陈德明从光学设备拍到的图像中发现,少数几个部位的燃烧过程有异常,导致弹头特性发生变化。
根据这一线索,他带领大家经过7天7夜的反复建模验证,发现了解体故障模式下弹头的特殊运动规律,最终把落点定位在东西5公里、南北3公里的区域内。
这一落点区域将搜索范围缩小到百分之一。很快,捷报传来:陆航直升机在该区域发现弹头残骸,实际落点距离陈德明给出的区域中心点东西仅1.3公里、南北仅0.1公里!
在几次参加任务中,陈德明发现导弹武器试验1次只能验证1个目标,1个导弹武器型号需要多次试验,周期长、投入大。经过缜密分析研究,他大胆建议在1次试验中同时验证多个目标,却遭到很多领导和专家的反对。
面对质疑,陈德明据理力争,从原理、方法、风险等方面详细阐述、反复证明。最终,这种追求最大效果的方案被采纳并一直沿用到现在,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试验经费,也加快了导弹武器研制生产和装备部队的进程。
主动作为
当今世界,和平是一种较量,是顶尖技术的对决。一个没有国防实力的国家,在强权面前只能任人宰割。正因为意识到这些,陈德明对待每次试验都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寻求最圆满的解决方式。
基地属于试验鉴定方,很多试验只要根据鉴定方案给出结论即可。陈德明却不这样认为,总想把工作做得更完美。哪怕试验非常成功,哪怕跟靶场没有关系,他也不会忽略其中的任何细节。
在某型导弹的战斗射表鉴定中,陈德明发现射表最大误差是设计指标的数倍。这就意味,一旦打起仗来,导弹偏离目标,战斗力必将大打折扣!
陈德明身为靶场试验鉴定人员,完全可以直接给出“产品不符合定型要求”的评估结论,退回导弹研制方研究解决。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主动担当起查找、解决问题的工作。
他借来单位性能最好的4台计算机,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数万次弹道仿真分析。历经两年艰苦攻关,终于发现并解决了一个修正模型存在的技术缺陷。这项研究成果,使导弹战斗射表仅需简单修正,就可达到总误差不超过指标要求。最终,该战斗射表顺利通过鉴定,保证了导弹武器装备部队。陈德明的做法也赢得了导弹研制方、使用方的高度赞扬。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一个个导弹方队浩浩荡荡驶过天安门广场,一枚枚“中国制造”威武雄奇、直指天宇。当陈德明从电视上看到自己参与试验定型的导弹武器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画面时,不禁流下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年富力强的他时刻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他说:“反导技术的发展永远在路上,我希望能为这项事业的发展去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