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拉条子: 挣不脱的风筝线
□ 蔡立鹏

如果我们是风筝,拉条子就是牵引我们回家的线,母亲那盘拉条子就是家永远的方向

拉条子是新疆最常见的饭,如米饭之于四川人,牛肉面之于甘肃人,属于那种沉淀到骨子里的味道,无法摆脱,不敢轻视。

这种细长的面食同样缠绕着每一个伊犁人的心,丝丝缕缕,不管你身在何方,离家多远,宛如一根牵引肉体和灵魂、故乡与异乡的风筝线,在你飞得正高,有点飘飘然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收敛和扯住,让你心头一紧,让你想起最初的自己,想起那块栖身的土地,那片土地上一双双深情凝望的眼睛,想起妈妈的厨房,于是,柔软,盼归!

在伊宁街头,几乎超不过一百米就会有一家拌面馆,这些大多以“拌面、抓饭”为主要经营内容,门脸不大,却都很干净。在伊宁市开拌面馆的大多是维吾尔族、回族或者东乡族人,维吾尔族的拌面以“伊犁老牌子”碎肉最为出名,将青红椒、肉丁、白菜、芹菜、粉条等大杂烩,配上劲道均匀的拉面,那味道无与伦比,与奇台过油肉拌面、托克逊拌面并称新疆三大面。而回族同胞最特色的就是“家常面”,各种家常菜分门别类,把这种普通的饭菜做到了极致,赋予了它丰富多样的内容,其配菜几乎涵盖了所有市场能见到的蔬菜: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豆角、蘑菇、芹菜、蒜薹……并佐以牛、羊肉配炒。更有厨师推陈出新,又推出了阿魏菇、恰马菇、大盘鸡、豆腐等拌面系列……在拉条子的江湖里,由原点出发,衍生出众多门派,无数故事。

刚到新疆的时候,由于在部队吃大锅饭,人多,主食主要是吃米饭、馍馍,很少有机会吃拉条子。成了老兵以后,偶尔会出去检查电话线,这就能在外就餐,大盘鸡最为豪华,拉条子次之。我就是那时爱上拉条子的,这种汇聚拉面和各种蔬菜的食品深深地吸引着我,比一般面条显粗的拉条子,匀称、劲道,有嚼头,适合年轻的胃。那时,仿佛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消化的,包括美食,包括困难,咀嚼粗糙成了一种实力的象征。

后来,到地方上工作,在工资最低的时候,一度吃2.5元的牛肉面吃到反胃,5元钱的碎肉拌面伴随了很长一段单身岁月。

那时候,每次去喝酒之前,我都会在经验丰富的同事的提醒下,去吃一份扎实的碎肉拌面,这样可以保护胃,让酒精的刺激不至于太过直接。因为,当时我们一般上酒桌后很少吃菜,年轻的自己要不停地给在座的“领导”敬酒,一般一场应酬下来,喝一个500克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没有那碗先见之明的碎肉拌面垫底,早都抱着马桶吐得昏天黑地了。

在伊宁市,我吃过很多好吃的拌面。

比如,北大营附近的吐尔根菜面。起先,它开在北大营的南边,一个很小的门面,白菜炒得有特色,加之面汤有特色,停车方便,在出租车司机的口碑宣传下,很是红火,经常出现排队吃饭的场面。后来,“掘到第一桶金”的老板扩大规模、增加品种,在北大营的东边一个大大的院子里,除了菜面,还有牛骨头棒子和烤肉等,一顿饭几十块也成了正常的消费,当年十几块就吃得滚肚圆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好在,那时的味道还在。

还比如桃园宾馆旁边和电视台旁边的“老牌子”拌面,除了菜够味,面劲道,就餐环境也不错,花钱不多,但是处处可见维吾尔族主人的用心,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桌子洁净,一进门就有浓浓的新鲜茯茶或者来自土耳其的红茶免费享用,餐巾纸、大蒜、面汤自然也会按规矩陆续呈上,冬暖夏凉,素雅别致,一碗面愣是让人吃出哈根达斯的感觉。

还比如天山宾馆附近的那家,城市花园门口那家“兰兰家常面”,新华医院对面的“吐尔逊拌面”等等,在伊犁,吃拌面不需要攻略,随意走到一条小巷,一个葡萄藤掩映的小屋,走进去,就能吃到美味的拌面。

当然,最好吃的拌面还是自己做的。

妻子是在五一公社的回族庄子上长大的,自然熟悉各种新疆饭菜的制作。看她做拉条子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切菜刀工的考究,和面、醒面、拉面样样娴熟,入锅、点水、捞面、过凉水,拌菜,看着就像在做一件艺术品,吃起来自然也就有更多感同身受的美好。

耳濡目染,我也可以做出一份貌似地道的伊犁拉条子,一样的五颜六色,但是真正的新疆当地人一吃就尝出差异,拉面技术尚待提高,菜品搭配还需努力。

爱上拉条子,就是爱上一种生活方式,不管是与生俱来的深刻,还是后来居上的真爱,爱上了,就很难放下。

记得那年,在无锡的街头,我和经历丰富的老杨为了吃一碗拉条子穿街走巷。左右打听,因为唯一的新疆餐厅关门休息,只好在一个新疆人聚集卖玉石的市场里找到了一家“新疆拌面”,从老板给员工做的工作餐拌面里匀出两份,虽然味道和伊犁本地的相去甚远,但也算是解了思乡之苦。

每一个出远门回家的伊犁人不管从飞机、火车还是其他交通工具上下来,大多第一件事就是找个面馆,要一碗过油肉拌面,狠狠吃一顿,还要加面。

看上去,他们朝思暮想的是拉条子,其实,也是拉条子背后的故乡,是草原,是奶茶,是一份浓浓的乡愁。

如果我们是风筝,拉条子就是牵引我们回家的线,一辈子也挣不脱,累了、倦了,就是回家的时候了,母亲那盘拉条子就是家永远的方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