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市场冷一会儿
□ 姜 范

想想电影和电影人该为观众提供些什么,不忘初心才会保持正确的方向

电影市场的“半年报”不算理想。商务部和电影专资办的统计都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增长刚刚超过20%,创下了5年来半年票房增幅的最低。

蛋糕规模不及预期,蛋糕的成分也令人不无忧虑。今年上半年上映新片192部,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56部,但票房的增长却没追上影片数量的增幅。以33.9亿元票房创下新纪录“一股独大”的《美人鱼》,占去半年总票房的一成多,除此之外新增加的多数影片对市场的贡献均乏善可陈。与此同时,观影人数的增幅较去年同期也有了明显回落。

市场因何放慢脚步?除去“票补”骤减的消肿效应,观众的观影习惯已经养成,三四线城市票房迅速崛起,诸多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也让观影更加便利,此时我们更应该眼光向内,看看是什么样的电影拖了市场的后腿。

上半年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影片中,国产片仅有3部,分别是《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打的还是奇幻和动作牌。在十名开外的地方,密密麻麻地站着青春片和喜剧片。这些都是市场喜欢的类型,也是国产片可成熟驾驭的内容,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有人困惑了:观众喜欢什么我们就拍什么,以用户为导向,这是市场中的铁律,怎么现在不灵了?

不是规律不灵了,而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不灵了。与市场的和谐相处,其实是一场残酷的赛跑。观众没那么好伺候,你愿意迎合观众的口味,也未必总能跟得上。一是审美疲劳。再好吃的馆子顿顿吃也会厌烦。二是水涨船高。观影经验的累计提升会直接带来消费升级,对跟不上自己质量要求和审美需求的影片会迅速厌弃。况且,竞争这么激烈,不在创新创意上下功夫,不自我革命,恐怕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市场这块短板当然应该补上。但在追求产业水平提升的同时淡化甚至忽略文化属性,却孕育着极大的风险。对供给方来说,在文化产品的汪洋大海中,更便宜甚至免费的替代品那么多,如何脱颖而出进入观众视野?从需求方来看,有限的时间与几乎无限选择是个难解的矛盾,此时选择与抛弃都将是快节奏的,且抛弃远比选择容易。没有创新性的技术和打动人心的内容坐镇,电影院坐不满就不奇怪了。有限的碎片时间与近乎无限的产品供给,既意味着营销成本高企,也意味着对质量的挑剔。换句话说,风险更大了,电影更难拍了。拿出业界良心,捧出诚意之作,才是抵御市场风险的实招。

一些阅历丰富的老电影人更明白其中的利害。香港导演杜琪峰感慨地说,我们不应该总是跟着观众的眼光走,有时我们要想办法带动观众,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电影的世界,让观众多一点选择。

的确,市场不会总是高歌猛进,即便今年跃不上600亿元大关也不会改变中国电影产业的光明前景。市场冷一会儿未必是坏事,从狂躁的节奏中安静下来,想想电影的初心,想想电影和电影人该为观众提供些什么。对电影多一些敬畏,对观众多一些尊重。毕竟,不忘初心才会保持正确的方向,才会更健康地重新出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