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消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善用天赐“凉”机
牛 瑾

要跟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脚步,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让单一的避暑游向多个行业联动发展,才能使休闲避暑游市场做好做大

炎炎夏日,或许人们最怕听到的就是“酷热难耐”。但作为一种消费形式,当下的避暑游恐怕没有比“火爆”更合适的形容词了——不少自然观光类景区以避暑为宣传点寻求转型契机,旅行社加大了相关线路的投放和推介力度,旅游电商和地产企业持续关注这一领域,就连非旅游企业也琢磨着怎样才能从中分得一杯羹。百度大数据显示,4年来,避暑游每次搜索均在7月达到最大峰值,再次说明这个市场有得做。但做之前,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再说。

一个是暑期游。暑期游并不等于避暑游。它是在暑假期间的旅游,强调的是时间概念,对目的地的选择没有限制,可以说是涵盖了避暑游。避暑游,则是以避暑为目的而开展的旅游、休闲度假,内容上有专门的指向,目的地的选择上也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目前,市场上的很多旅游产品和宣传其实混淆了暑期游与避暑游。另一个是避暑经济。避暑游自然也不等同于避暑经济。避暑游是避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避暑经济的范畴更广,包括避暑地产、反季节农业、会展节庆、康健疗养等关联产业,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

目前,避暑游“靠天吃饭”的情况比较明显,呈现出“自然气候是优势”的特点。冬天,即使在平均气温将近20摄氏度的广州,也可以人工造出滑雪场和滑冰场,然后开展冰雪旅游。不过,我们很难想象,夏天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上下的武汉能成为避暑游的主要目的地。这也就意味着,相较于冰雪游,避暑游与自然气候的联系来得更加紧密。我们首先必须承认避暑游具有如此的属性,却又不能过分依赖这样的特点。有了天赐“凉”机,还要善加利用才行。

那么,应该如何善加利用这天赐“凉”机呢?当然是要跟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脚步。随着避暑游的发展和市场的逐渐成熟,游客大多不再懵懵懂懂,他们并非只想换一个凉快的地方待着,而是要到一个凉快的地方去休闲度假。他们的需求更加丰富多元,也更加注重避暑体验。换句话说,即使景区或城市仅仅依靠凉爽的气温一时吸引来了游客,如不能建立良性发展链条和旅游体验,也很难招来回头客。因此,避暑游的整个过程既要强调“避暑”功能,又不能淡化“旅游”的本质属性。比如,景区可以设计一些更具互动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像漂流、音乐节、以露营为主题的户外活动等;也可以开发水果采摘的农业体验项目,并将其与亲子亲水等旅游资源整合打包,在促进当地农产品就地消费的同时,也有助于收获旅游资源的组合效益。

除了需求增多了,游客在避暑目的地的逗留时间也变长了。大约六七年前,避暑游就是跟着旅行团,从这个高山景区,到那个峡谷景区,最多不过两三天。可如今,绝大多数都是自助游了,且以家庭游的形式为主,他们更愿意在一个地方多待一阵子。这样的变化,实际上是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满足上述要求的途径便是延伸避暑经济链条,由单一的、狭义的避暑游向多个行业联动发展。具体来说,地产企业牵手旅游企业,发展避暑地产,在针对常住型游客实现长期租赁的同时,也逐步解决地产空置问题;设计包括康体养生、疗养保健、特色运动在内的更具生活性的产品;旅游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用足用好暑假,推出避暑研学示范基地和相关研学旅游产品。

总之,避暑游这个市场大有可为。只要善加利用天赐“凉”机,就完全有条件培育成旅游业的“暑期档”。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科学合理规划,避免产业特色趋同,相关管理与服务标准也需要及早出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