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供销合作社,很多人记忆犹新,忘不了那个年代“大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穿着球鞋跑得快,打球赛跑不怕磨……”在60多年发展历程中,供销社创造过辉煌,也陷入过低迷;依靠改革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仍然面临很多新问题。日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总结了综合改革以来,供销社系统出现的积极变化和取得的经验。一年多来,供销社发展活力、经济实力、为农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2016年1至4月,供销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1.25万亿元,实现利润7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6.6%。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始终坚持为农、务农、姓农,把为农服务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到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过程,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解决农产品“买卖难”
日前,记者来到山东高密市供销京东线下体验店,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这里有农民们生活中必需的柴米油盐,也有大件的家用电器,如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商品。同时,村民们还可以在供销社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站式购物,享受到家电、家具的配送、安装等服务。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供销合作社当务之急,任务艰巨而紧迫,全系统必须要打赢这场硬仗。”王侠表示。《决定》提出,要“顺应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深刻变革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在此背景下,去年11月,供销总社全国电商平台“供销e家”正式上线。“供销e家”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供给与需求有机对接,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
中国供销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生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其具有季节性强、集中上市、分散经营、标准化程度低等特性。因此,发展农村电商不能简单照搬城市电商的发展模式。
“供销合作社深耕农村市场60多年,了解农民缺什么、要什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邹天敬告诉记者:“供销社的优势在于供销并举、双向流通、综合经营,既要把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下去,又要把农副产品、再生资源收购销售出来,不仅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销售端,是真正为农服务的农村电商。”
截至目前,“供销e家”已上线产品2.5万多种,其中90%以上是农产品。江西、四川、贵州等一些贫困山区的特色农产品,通过供销社电商平台销售打开了销路,促进了农民增收。
此外,供销合作社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主产区、主销区和集散地新建和改造3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全系统农产品市场总数达1100家,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占全社会20%。同时,引导社有企业、农批市场、连锁超市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
为打工农民管好土地
山西省潞城市潞华办事处五里后村的几十亩耕地里,一台旋耕机正在往来运作。“往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种地。而现在,我们把土地托管给了供销社,由他们全权负责,我们只管放心外出挣钱。”村民王明惠说。
“土地托管既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又能充分发挥供销社综合服务优势,提高农业效益。”潞城市黄池供销社主任王斌说。
今年,黄池供销社与汾酒集团沁县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5000亩高粱种植订单,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下一步,潞城供销社将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收储加工等系列化服务,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农民走出农村来到城市工作生活,“谁来种地”问题尤为突出。“供销社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实际和农民需要,推广土地托管服务模式,既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又避免了土地流转中的‘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深受农民欢迎。”王侠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土地托管后被统一管理,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最主要的是保证了农民的收益。经测算,通过代种代耕、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托管服务,小麦、玉米平均每亩节支增收400元左右,经济作物还要更高。
目前,供销社土地托管项目已发展到全国20多个省份,托管面积超过6000万亩,预计2016年全年将达到1亿亩,托管品种也由大田作物向林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拓展。王侠表示,对于基础条件好的地区,要大力推广托管、半托管、代耕代种等服务模式,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规模化、系列化服务;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选准突破口,在农资供应、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一个或几个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基层供销社是供销系统跟农民联系最紧密也是最直接的组织,农民在生产中遇到了问题,基层供销社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帮助解决。在过去的3年里,供销社新建基层社8664家,总数达到2.8万家,乡镇覆盖率由56%提高到85%;农民合作社达到14.7万家,发展合作社联合社5600家,占全国联合社总数的78%。这使得供销社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农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牛蹄镇,地处陕南山区,曾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镇。镇党委书记杨运杰形象地用3个“60%”和3个“最”来形容过去的牛蹄镇:撂荒地占60%、贫困人口占60%、25%以上坡地占60%;离城区最远、基础设施最差、小镇劳务输出人口最多……多年来,种地难、脱贫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和村民。
针对省内很多像牛蹄镇一样的贫困乡镇,陕西省推行了“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引导贫困户土地流转、入股经营、就地打工等形式,壮大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回乡创业的企业家陈鸿昌告诉记者,2012年,他和团队在牛蹄镇建设了“京康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依托陕西供销企业集团的融资平台和全国销售网络,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和茶旅融合,提升京康现代农业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加贫困户收入。目前,该产业园实现年产值4.8亿元,带动当地1500余农户发展种植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3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成为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年户均收入27300元,人均增收6825元。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供销社系统立足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通过领办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种养等方式,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特别是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实施电商扶贫行动计划,帮助把贫困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卖出去,努力担当政府扶贫工作的载体,促进产业发展。
同时,供销社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创造条件兴办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在产地建设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带动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供销社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信息、营销、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服务。引导社有企业、农批市场、连锁超市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引导科研院所、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结合自身实际,在质量检测、标准制定、商业模式推介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