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呼唤创新
高文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统筹国际与国内、着眼当前与长远、兼顾战略与战术作出的战略决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着眼提高供给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相对于需求侧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强调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资源和优化配置,进而提升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而创新带来的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提升供给质量与效率的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即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其核心都是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其本质也是要呼唤创新。

呼唤制度创新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微观主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激发微观经济活力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市场和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好地释放改革红利,充分激活微观经济主体的潜力与活力。为此,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例如,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政府应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针对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针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失衡、功能不全等问题,应全面推进金融制度改革;针对当前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税改革外部环境严峻的情况,应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呼唤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能够发掘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当前结构性产能过剩、资源依赖以及破解资源过度依赖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困境,进一步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提高效益。一方面,通过产品研发和创新来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产品、业态、营销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以有效提升其供给品质,促使行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形成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可穿戴设备、虚拟技术、机器人与服务、分享经济等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不仅将衍生出新兴行业,而且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凸显出的新商机将使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迎来重大机遇。

呼唤理论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上需要创新的地方很多,如怎样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等。只有建立解决这些问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框架,作为我们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才能形成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新,任重道远,刻不容缓。理论创新不能脱离实践,要源于实践,且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新要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理论基础,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特色和经济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再进行升华和创新。理论创新做好了,才能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应对随时可能产生变化的新挑战,走出理论研究的新路,推动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呼唤创新。“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能否实现战略性调整,关键就在于能否把创新贯穿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过程,在创新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只有坚持不懈地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才能更好地优化要素配置,完善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有效化解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南大学党委书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