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会议传真

由南开大学、中国经济出版社、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经济高端论坛暨陈文玲著作发布会”近日在京召开。理论界和经济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摘取部分观点如下:

世界经济需要新“解”

李君如(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现在是需要经济学家的时代,也是中国应该出经济学家的时代。世界经济从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盛行,到西方国家经济滞胀以后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的兴起,这期间从强调国家干预到创造新自由主义,整个世界经济创造了许多的奇迹,同时也有很多前所未有的结构性矛盾问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都还没有过去,这又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不一样,而且还要持续下去。这些问题就需要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来回答,提供新的理论、新的方案,来解决全球经济问题。

把开放推向新的阶段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要把开放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这首先是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更多要靠创新。在这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开放战略,需要有新的开放举措,以更好地利用外部的资源和市场,来推进中国在未来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需要调整战略和政策措施。此外,进一步扩大开放,也是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构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新形势的需要,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让中国的新思想影响世界

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创造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中国方案,并使之成为共识,转化为更多人的行动,需要产生能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等国际一流智库同台竞技,具有引领全球思想潮流的高端智库,需要产生中国的经济学家、经济学说、经济理论体系等。中国的新思想、新境界和博大胸怀,必将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和行动协同,渐次影响世界,甚至改变世界。

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和中联控股集团共同主办的“国研智库论坛·2016中国资本峰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经济新动能: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与资本融合”发表主题演讲,特摘取精彩观点如下:

关键要有三个供给

马晓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人类经济活动都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侧组成,供给侧是专门为社会生产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方面;需求侧是消费商品或服务的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围绕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推进改革,目标是增加有效供给,路径是增加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最终形成供求结构动态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供3个供给:一是要素有效供给,生产要素要从过去的“傻大黑粗”转向集约型集中化的有效供给;二是产品供给,要供给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三是制度供给,这个最为重要。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从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创新是企业的使命

马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我国企业的实力跟过去相比普遍增强了,但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企业最需要关注的是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企业而言,影响最大的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很多新的互联网产业颠覆传统产业。此外,由于产品智能化,未来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可能是数据。企业智能制造、企业的服务和用户的关系等都需要依靠大数据。面对技术的变革和冲击,企业的应对之策是创新。创新是企业最根本的使命,这主要有3个理由:一是企业创新的永恒动力来源于市场竞争。二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行创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三是自担风险的机制。企业自担风险,创新失败了企业就会破产或者被兼并重组,这些资源又重新得到利用。

(以上均由华 实整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