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6月,审计署就会密集发布审计结果公告,交上一份央企的“体检报告”。中央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总是引起舆论的关注。现在,企业审计公告制度日臻成熟,对央企的审计结果公开已成为常态。通过审计公告使审计监督和其他监督力量有效结合,增强了审计监督效果、促进了审计结果落实,对规范中央企业及其领导人员的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
人们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央企业总有那样这样的问题存在。正视这一问题,看清央企审计与往年的异同,有利于从发展角度认识变化。
首先是问题的性质发生变化。去年审计署发布14家央企审计结果,折射出存在财务收支少计多计、项目未按规定招投标、违反廉洁从业等共性问题。然而,报告揭露的重点是决策失误、违规招标和滥发福利三大共性问题。显然,事情的性质已开始发生轻微变化。2012年底至今,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使得国企在三公经费和职工福利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少。
其次是问题的内容发生变化。在发现单个企业问题的同时,努力从审计角度揭示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情况并分析原因,包括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行动方针等情况的审计和调查,揭示了我国一些重要产业被外资垄断或控制,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及时报送了相关情况。这样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企业强化管理、做强做优做大,保障境内外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最大的变化还在于通过审计促进机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被审计的央企经过“边审边改”“即整即改”“持续整改”,都开始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以审计为契机,从基础管理、队伍建设、监督体制、财务集团管控、智能化管理等九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实施区域一体化改革、资金集中管理、前置审批等八项措施,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
连续5年中央企业的审计结果公告发布,使我们看到,无论是审计署、国资委还是中央企业,都越来越重视制度建设。审计工作在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动国家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在形成。
(作者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