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航业对GDP的贡献率只有1%左右,远低于世界民航发达国家的水平。民航业发展潜力依然巨大,需要破解既有的结构性矛盾,最大限度地释放民航发展潜力。这就要解决民航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提升民航的服务保障能力
民航局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针对制约民航科学发展、持续安全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问题,提出推进民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见。这份《意见》着眼于提升航空运输的质量效率,通过破解结构性矛盾来实现我国民航业的提质增效。
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民航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拉动以航空制造业为核心的新材料、新工艺等新兴产业的需求,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出行和其他消费需求,也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精密仪器等高附加值新兴产业能够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布局。据统计,2015年,全球航空物流运量占全球贸易物流总量的0.5%,但价值占到三分之一,充分说明了民航业突出服务于高附加值产业、支撑中高端供给的经济特性。
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已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民航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粗略测算,我国民航业对GDP的贡献率只有1%左右,远低于世界民航发达国家的水平,这表明我国民航业发展潜力依然巨大。这就需要破解既有的结构性矛盾,最大限度地释放民航发展潜力。
首先是解决民航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民航一直存在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发展不平衡现象。在运输航空中,客运与货运之间、干线与支线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很突出,直接影响民航业的整体产出水平。例如,由于中西部地区尚无竞争力较强的国际航空枢纽,使得该地区60%的航空货物和80%的航空商务旅客都要绕道北上广等东部地区出入欧洲。近年来,尽管我国国际航空、货运航空、支线航空、中西部航空乃至通用航空都比较活跃,但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其次是解决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我国民航国际竞争力不强,资源配置效率偏低是主要原因。例如,空域资源配置不太合理,且动态调整不够,民航飞行量15年来年均增速为11.6%,但民航固定航路航线年均增长仅为1.7%,航班延误问题饱受社会诟病。又如,我国一些大型机场枢纽功能不强,国际中转率和中转旅客比例较低,与其功能定位不清、航班时刻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形成航班有效衔接直接相关。
再者,就是服务保障能力亟待提升。空域资源严重短缺,无疑是当前制约民航发展的主要瓶颈。人力资源严重短缺,也是当前制约民航发展的短板之一。
从现实情况看,推进民航结构性调整,缓解民航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并非易事,需要突破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这也需要各方最大范围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可能地形成改革合力,为我国民航发展打开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