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资银行仍待摆脱规模依赖
郭子源

当下不少银行的“速度情结”并未消减,拼规模、垒大户做法普遍,占地盘、扩网点的冲动仍然存在。这种做法不仅会使中资银行错过转型升级机遇,还会埋下诸多信用风险隐患。我国商业银行亟须实现经营模式转型升级

日前,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2016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共有119家中资银行入围,17家中资银行跻身前100名。按照一级资本排序,全球前10大银行里中资银行占据4席,中国工商银行更是连续四年蝉联榜首。

从2004年无人上榜,到2016年前10大银行里中资银行占据4席,相关变化令人振奋,表明中资银行资本实力在提升。但成绩背后也有隐忧,对比2015年和2016年榜单,可发现跻身10强的中资银行一级资本增速均大幅放缓:排名第一的工行从19.7%降至10.4%,排名第二的建行从16.2%降至8.9%,排名第四的中行从23%降至7.5%,排名第五的农行从22%降至10.7%。

对商业银行来说,一级资本究竟有多重要?概括讲,它是银行缓释风险的核心屏障。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一同构成了银行的总资本,而资本的核心功能就是吸收损失,保护正常经营。现行监管规定明确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资本补充通常有内源和外源两个渠道,内源补充是首选,其主要靠银行利润存留形成,外源补充则包括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债券等方式。

具体到我国商业银行,其资本补充方式主要是内源补充,即留存利润。数据显示,中资银行一级资本增速放缓的直接原因是净利润增速下滑。从2011年到2015年,随着我国GDP增速从9.5%降至6.9%,银行业净利润增速也从39.3%大幅下降至2.3%。下滑的原因有二:一是近年来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银行核销不良贷款消耗了一部分利润;二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仍旧依赖经济增长带来的规模扩张,业务模式推崇“规模至上”,差异化、特色化不足,逆周期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令人担忧的是,当下不少银行的“速度情结”并未消减,拼规模、垒大户做法普遍,占地盘、扩网点的冲动仍然存在。这种做法不仅会使中资银行错过转型升级机遇,还会埋下诸多信用风险隐患。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该如何摆脱“规模依赖”,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呢?笔者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减少息差依赖,打造多点支撑的盈利格局。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存贷利差收窄,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息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因此,应继续调整经营结构,拓展综合化经营,以增加盈利单元、实现盈利可持续增长。从实践看,零售业务、海外业务、综合化子公司已成为部分商业银行当下利润增长的新动能。

第二,探索差异化、特色化业务模式,结合自身功能定位、禀赋条件,打造自己的核心金融产品,培育核心客户群。各类商业银行均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如工行和中行发挥国际化经营优势发力跨境金融,重点为“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提供银团贷款、融资租赁、全球交易清算、海外并购重组等服务;中小型银行则普遍聚焦“低资本消耗业务”,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票据和黄金租赁等业务备受青睐。

第三,尽快扭转过于重视规模扩张而忽视盈利能力、风险抵御能力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快完善成本管理、资本分配、资金定价和风险处置机制,提升逆周期经营管理水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