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6年7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中经济观察①
正视“分化” 以进促稳
□ 本报记者 齐东向

编者按 随着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陆续发布,市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关注度升温。本报从今天起在“经济聚焦”专栏中推出“年中经济观察”系列述评,以问题为导向,回应当前经济热点,比如,如何把握宏观经济大势?货币政策将会偏松还是偏紧?人民币汇率如何保持基本稳定?敬请关注。

种种迹象表明,“分化”正在成为描述未来经济走向的一个关键词。

今年前5个月的数据显示,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一直处于合理区间。但是分领域、分行业、分地区看,则是有高有低、有喜有忧。比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令人欣喜,工业及民间投资下行导致投资放缓、外需疲弱导致出口低迷令人担忧;高技术产业增长加快、装备制造业增速回升令人欣喜,传统产业增速继续回落令人担忧;服务业较快发展,旅游、文化、健康等“幸福产业”生机勃勃令人欣喜,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严重产能过剩令人担忧;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强劲令人欣喜,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型省份的经济困难令人担忧……

高高低低的数据,显示出当前经济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交织、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也显示出传统动力日渐衰减,新的引擎正在逐步发力。如同火箭要有多级动力推进才能进入预定轨道,生物要有新陈代谢才能不断成长,经济发展也需要新旧动能前后接续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在这个衔接期内,“分化”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分化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使然。一个经济体从高速增长期转入稳步成长期,中间必然要经历一个以分化为特征的过渡时期。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初面临传统需求基本满足、产能过剩逐步凸显、产业政策效力下降、经济增长动力弱化的挑战,投资达到峰值后开始急剧下跌;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企业债务高企、贸易逆差规模较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放缓,到上世纪90年代末投资大幅下降,经济增速从近两位数跌至个位数;英、美、德等国也都有过同样经历,在快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后出现大幅下滑。从国际经验看,最终都要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等措施才能转入平稳增长期,而且,越早认识转型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越早采取有力度的结构性改革措施,就越能实现经济平稳转型。一句话,“早转早主动”。

分化会带来增长的波动,但同时也将推动结构的优化、发展的转型;分化会让一些企业、行业、地区感到非常不适和痛苦,但同时也会促成涅槃和新生。经济新常态下,以往的低成本出口、大规模开发建设、排浪式消费等需求侧因素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调整,唯有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才能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增添新动力、形成新结构,在供需更高水平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的“稳”。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将不断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最终告别那种落后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近几年,中央深入推进全面改革,以良好经济环境为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的同时,又通过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努力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保持平衡。实践证明,不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而是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释放了人的创造力和市场潜力,不仅优化了结构,也支撑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这一经验极为宝贵。眼下,中央已出台了一系列继续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措施,以及支持创新、发展新产业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今后还要继续实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减少无效和低端的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给,支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合理成长空间。

发展的智慧就在于能够抓住新的希望。现在,到传统企业或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地方去看,会很压抑,看到很多困难;但是到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迅猛的地方去看,就会感到那里不仅有希望,而且已经拥有了蓬勃的力量。“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现实表明,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重视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发展态势都比较好,能够在经济运行的分化中脱颖而出,前景光明。还有一部分反应迟钝、停在原处等着熬着,尝到苦头,最终也会汲取教训,知道“与其苦熬不如苦干”,主动促改革抓创新,力争迎头赶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