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8日讯 记者郭子源报道: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天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年末,中资银行已在5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298家分支机构,服务“走出去”的能力明显提升。
报告指出,从近年来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进程看,大型商业银行发挥着引领作用。其中,中国工商银行截至2015年年末已在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4家机构,其中123家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18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化发展为中资银行带来了盈利增长新动能。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工行境外机构实现税前利润31.66亿美元,净利润增长12.2%;中国银行海外机构实现利润总额87.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7%,对集团利润总额的贡献度达到23.64%。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从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实践看,目前仍存在四方面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全球授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为了在效率、融资规模等方面满足跨国企业全球化投资运营需求,中资银行急需探索建立专门的跨国公司全球授信、境内外额度切割或共享的授信管理机制,代替现有内保外贷、四方协议等方式。二是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与国际接轨不畅。当前,由于贸易金融业务、同业授信业务尚未统一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中资银行需着力升级核算系统功能,以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度。三是国际化金融人才缺口较大。报告建议,中资银行当下普遍需要加强国际化人才的选拔、储备、培养力度,尤其是关键岗位和小语种人才。四是境外业务风险错综复杂,各国监管制度差别较大,中资银行风险控制、合规经营压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