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委员、副主任陈奎明:
琼岛上的支农贴心人
本报记者 何 伟

“我是从大山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对农民有深厚的不可割舍的情感,能为农民脱贫致富做点事,我感到无比激动。”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委员、副主任陈奎明说。

8年来,陈奎明的足迹踏遍海南岛204个乡镇、1000多个行政村。他带领500多名大学生团队,为60多万农民送去支农资金,被农民朋友称为增收致富的贴心人。

2008年,34岁的陈奎明放弃央企优厚待遇,加盟组建不久的海南农信社。此时的海南农信社存款仅97亿元,历年亏损高达54.6亿元;小额贷款不良率超过90%,濒临破产。

陈奎明在工作中发现,农民很难贷到款。究其原因,是农信社员工认为农民不讲诚信,而农民也不相信濒临破产的农信社会真心为他们服务。两方面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农村信贷工作停滞不前,亟需攻坚克难。

陈奎明一头扎进莽莽五指山,深入琼中少数民族地区,在田间地头和农村党员群众开了几十场座谈会,走访了1000多个农户。许多农民反映,贷款的手续很繁琐,贷款时间非常长,贷款的人情成本高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陈奎明认为,应当大力推广小额信贷,支持农民发展生产。

在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以及理事长吴伟雄的支持下,陈奎明组建了小额信贷团队,全面负责小额信贷金融支农模式的试点和推广。陈奎明主动请缨担任这个团队的首任“班长”——琼中小额信贷总部主任。

在发挥党员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一支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小额信贷队伍方面,陈奎明下了一番狠功夫。

他定期讲党课,给队员讲党章党史,讲支农惠农政策,引导这支年轻的队伍向党组织靠拢、向党员标准看齐。2010年,陈奎明担任琼中联社党委书记,推动成立小额信贷总部党总支,随后又陆续推动设立19个小额信贷部党支部,建成一个个充满正能量的战斗堡垒。

陈奎明定下“三大铁律”:不喝农民一口水、不抽农民一支烟、不拿农民一分钱。工作中,党员同志带头,必须佩戴党徽,亮明身份,带领其他队员“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理千头万绪、吃千辛万苦”,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干部。

陈奎明更是率先垂范,亲历亲为,坚持进农家屋,干农家活,交农家友,培训贷款贴息政策,亲自发放小额贷款。

2014年7月18日,超强台风“威马逊”横扫琼州大地。第二天,陈奎明就带着小额信贷团队,奔赴抗风救灾第一线,向受灾农户发放小额贷款5300多万元。

台风中心文昌市铺前镇中台村农户吴团拿着陈奎明现场发放的2万元无抵押贷款,感动得热泪盈眶:“台风把我家100亩瓜田全打没了,有了这2万元,我就可以补上一季,挽回损失。”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深知农民的酸甜苦辣。”陈奎明常说,农信社就是要做农民的贴心人。

打通助农增收“最后一公里”,做实普惠金融,让农民朋友共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是陈奎明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坚持“给农民放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的工作思路,最终形成海南“一小通”小额信贷金融支农新模式。

他们把贷款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创新诚信保证金制度,引导农民讲诚信,降低利率,让利于民。把贷款风险“防控权”交给信贷员,信贷员3至6人联保,监督他人也接受他人监督。把工资“发放权”交给信贷员,强化风险责任意识,引入薪酬延期支付方式,防止短期行为。把贷款“管理权”交给计算机,采集110多万农户信息,实现农户贷款有效管理。

8年来,琼中小额信贷总部累计发放5万元以下小额贷款58亿元,惠及27万户;带动海南省农信社发放5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218亿元,惠及62万户,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推动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