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护航
——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本报记者 李治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摆在第一位的发展理念。

“上海发展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中央要求我们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我们必须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是上海对创新理念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有力探索。如今,上海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活动,以制度变革引领科创中心建设,积累了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

创新链上串起“珍珠”

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趋势看,无论是供给推动型创新模式还是需求拉动型创新模式,抑或是供求结合型创新或系统集成创新等,都建立在由研究开发、示范应用、产业化与商业化,以及技术扩散等若干关键环节构成的科技创新链基础之上。

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不断深化对科技创新内涵的科学认识,针对以往“有研发无技术、有技术无试验、有试验无业态、有业态无产业”的问题,打造交互协同的创新链,使科技创新成为链式连锁反应与互动。

“在上海的支持下,北斗导航系列企业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连成串、结成片,实现组团式发展。”上海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陆星海表示,北斗导航系统在应用方面正在逐渐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基础研究也在形成突破,再有2年至3年,北斗系统完全可以与国际同行一较高下。上海青浦区区长夏科家表示,上海将以西虹桥基地为根据地,进一步吸引北斗导航相关企业入驻。在这些高新企业带领下,上海导航产业2015年产值达到60亿元,今年预计增长将超过20%。

由点而线,打破碎片式创新瓶颈,上海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促进创新链不断发展与延长;致力于制度创新,从科技资源配置权力的源头建章立制,突出创新链中的利益协同,强调创新链中各环节的互动,聚焦创新链的源头与重点,进一步增强各参与主体的创新动力、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力。

创新链与价值链有机结合

“双自联动”,让浦东再次迎来一个改革创新的窗口:在上海浦东同一片区域上,融合了上海自贸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战略规划。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沈晓明反复提及一个叫做“CMO”的名词,也就是“生物制药合同生产”。“去年下半年以来,接轨国际的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在上海等10个省市试点,这项试点的基础就是CMO,位于上海张江的跨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正是国内首个开展CMO试点企业,试点项目首个产品是一种免疫抗肿瘤的新药。”沈晓明说,通过生物制药合同生产这种创新模式,可以帮助更多生物制药企业生产和上市新产品,使患者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创新生物药。

通过“双自联动”,上海正在把创新链与价值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创新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上接第一版)

创新的本质是价值创造。创新驱动最终要体现在经济实力和价值形态的发展上,创新成果应用所创造的财富价值是衡量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

除了推动“双自联动”,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中,还通过资金链有效对接创新链,催化创新成果产业化;实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与价值链提升的有机整合,引领产业高端价值链位势;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四新”经济。

开放式创新渐成主流形态

从创新组织模式的分布式集成化演化趋势来看,基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开放式创新日渐成为未来创新模式的主流形态。

在这一点上,我国大飞机的研制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C919飞机项目行政指挥韩克岑表示,我国历经40年的探索,民机制造终于探索出一套“主制造商—供应商”的飞机研制模式。

对于C919发动机及主要机载系统,中国商飞要求国外供应商同国内相关企业开展合资或合作,以期提升国产比例,最终成立了16家合资企业,涉及航电、飞控、电源、燃油和液压系统等。这一商业模式的创新,标志着中国商用飞机研发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自主研制”与“国际合作”的理念得到了全新融合。

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立足世界科技创新前沿,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采取信任机制、抵押机制、权力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综合治理,积极维护创新网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在网络中不断学习传递的乘数效应,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方向

上海推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不是在城市的某个区域建设一块“特区”,而是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载体,全城参与,全市共建。

上海还特别强调,要打破行政分割、自我封闭、“大而全”、“小而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发展,促进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发展,增强科创中心的综合创新功能。

比如,上海杨浦区继承发扬“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特色优势,在对接国家创新战略中主动作为,着力建设在长三角、全国和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配置中心节点;嘉定区围绕众创空间重点打造“一区、两圈、三线”,以宜业宜居特色功能区为重点,形成众创空间集聚区;徐汇区充分运用“互联网+服务”和“互联网+治理”新模式,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果应用,为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与支撑……

从整体来看,上海打破了传统以若干高科技园区或科技城为标志的狭隘布局和模式,充分发挥科创中心建设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纳入城市核心功能,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根据不同区位及发展基础合理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承载区。

人才决定未来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建设科创中心,必须用好人才这个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远者慕。”韩正指出。

谈及“落沪”之难,沪江网联合创始人于杰曾说,上海不缺别的,就缺创业者,有了创业者就能吸引来众多资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聚焦创业者。对广大创业者来说,最关注的是人才政策。不是说没有“户口”就不能创业了,而是户口代表“身份”,代表了能为创业者免去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也代表了上海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

桩桩件件都关系着人才的切身利益,事事处处都牵扯着多个部门的管理体制,应该怎么破?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告诉记者,为了破解难题,上海在人才“引进集聚、使用评价、分配激励、创新环境”4个环节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这一轮改革,目前上海人才总量已经超过473万人,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超过8.8万人。未来,还要依靠市场机制和开放办法,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如今,上海上上下下已经形成共识: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要着力形成尊重人才的机制与氛围,拓宽科技人才便捷流动、优化配置的通道,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