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佘 颖
在青岛,每天早晚都有1834台黄色校车穿行在城乡道路上,接送400多所学校的12万中小学生。
自2011年9月22日首条专业校车线路开通,5年间,交运集团青岛温馨校车公司开通线路3200余条,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校车全域覆盖,并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校车公司。
由政府补贴、企业运营的校车不仅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更成为安全又快乐的第二课堂,将一路欢笑的孩子们接到学校,送回家中。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来到青岛,一探“温馨校车”。
孩子的第二课堂
6月23日下午3点50分,蒙蒙细雨中,青岛市崂山区张村河小学门前土路尽头,缓缓驶来一队黄色大鼻子校车。一辆接一辆,很快,十几辆校车就并排停在了学校门口的空地上。
一位40多岁的大姐抹了一把雨披上的雨水,赶紧把自己的电动摩托往旁边挪了挪,“这是来接学生的,可好了,不像我们骑车湿乎乎的”。
似乎是听见了她的话,鲁BQ5375号校车随车照管员王芝杰走下车来,伸手试了试雨滴大小,转身从车厢里翻出两把雨伞。“准备着,万一有孩子没带伞呢。”王芝杰边拿伞边对记者说,眼睛却看向校园。
这是一所建在城乡接合部的乡村小学,1500多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外来务工子弟。除了学校周边5公里以内的孩子,1300多名学生每天都由校车接送,最远的线路达12公里,最近的5公里。早上7点,校车准时到接送点接孩子,下午4点,校车来接送点等孩子们回家。
下午4点10分,原本安静的校园里响起了孩子们的声音。王芝杰立即跑下车,站到车门口等待。
一群群背着书包的孩子们走出校门,向着各自的校车奔去。王芝杰笑着大声招呼学生们排队。不到10分钟,这辆40多个座位的校车就坐满了。
王芝杰核对完当天的学生名单,确认到齐后,又要求学生们全部系好安全带,才示意司机开车。
乡间土路并不平整,王芝杰摇摇晃晃地扶了一下座椅才站稳。按照公司要求,照管员全程不能坐下,她必须检查学生是否坐好,并组织车厢文化活动。
“现在正是食品安全周,今天就要考考大家食品安全的知识!”王芝杰站在车头,开始了今天的第二课堂,“谁能告诉我,‘三无产品’是什么意思啊?”
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就抢着说:“我知道,没有生产厂家,没有生产日期,没有……”
自第一条校车线路开通,温馨校车就坚持不做只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交通工具,而是要把车厢打造成学生的第二课堂。照管员们每天都根据不同的节日、主题与学生们互动,传统文化、民间习俗、音乐、美术、科普、环保、消防安全、普法教育样样不落,把校车车厢变成同学们的延伸课堂。
鲁BQ5375校车线路只有5公里长,车程不过10来分钟。没几个问题,终点站董家社区就到了。跟往常一样,王芝杰安排三排座的学生先下,两排座的稍等,自己则站到校车门口照顾孩子们上下车。
此时在董家下庄公交站路口,李继凤正带着儿子等着接女儿。女儿赵玉婷上四年级,一年级下学期时正好赶上校车开通。
李继凤告诉记者,以前女儿坐村里私人的面包车上学,没有固定座位。每天早上7点发车,她6点就得来排队占座儿,大冬天的冻得直打哆嗦。现在只要6点50分把女儿送到,上车都有座,还有老师带着。“放心得很,一年才400元!”
确保安全上下学
放下一车学生,鲁BQ5375车又掉头驶回学校,去接下一批学生。这时记者注意到,司机张建军刚才是特意把车倒进了丁字路口的一块空地,车头冲着主干道,让学生在僻静点的小马路一侧下车。
张建军告诉记者,乡村道路不过四五米宽,车流量却非常大,汽车、三轮车、电动车、自行车开的速度都挺快,所以校车的停车点都经过精心挑选,保证孩子们不在交通干道上下车,减少安全隐患。
“安全是校车的核心。”交运集团(青岛)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永康回忆说,“刚开始经营校车时,有很多人反对,因为觉得安全风险太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顾虑就忽略孩子们的安全。只要保障措施得力,校车就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首先要确保校车质量。青岛交运采购了专业的大鼻子校车,每辆售价超过40万元,也有部分29座的中型校车,绝不是非国标车辆,更不是报废车,杜绝了校车自身隐患。
采购回来的校车还要安装3G视频监控系统,由监控中心对运行中的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安装轮胎监测警示系统,对车辆轮胎气压、胎体温度实时监测,异常报警。虽然校车固定的行驶路线不过10多公里,但所有校车全部安装了车载黑匣子与北斗导航系统,依靠卫星定位系统结合“交运·蓝狐”智能管理系统,全面监测车辆运行技术参数、了解车辆动态和超速警示,确保车辆运行安全。
不仅如此,所有校车还安装有发动机舱灭火弹、冬季暖风除霜系统、后置逃生门、外置警示铃、大容量灭火器等安全装置,即使遇到意外,也能保证孩子们尽快撤离。
王芝杰特别提醒记者注意校车前排右侧窗户。“遇到险情,慌张的学生哪里有力气砸车窗,而且普通玻璃碎了也危险,所以集团全部校车都安装了应急窗口自爆系统。”王芝杰指着玻璃窗旁加了保护罩的红色按钮说,“只要轻轻一按,玻璃就自动破碎,整块脱落,形成逃生通道。”
此外,交运集团要求校车驾驶员必须持有A证,也就是大客车驾驶证。同时,驾驶员必须具备3年以上大客车驾驶经验,且没有出过事故。实际上,根据记者采访,交运集团的校车司机大都拥有十几年以上的大客车安全驾驶经验。
平时,公司对驾驶员的学习培训也没有落下。新入职的老司机不光要进行考试上岗,每月还有安全例会。公司还编制了几大本校车安全管理手册和行车作业指导书,要求司机们严格遵循,并定期考核。
“校车公司的安全检查和日常管理严得狠,我们只要经常提醒,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或指导意见。”青岛市车辆管理所警官马南海已经跟校车公司打了5年交道。自2011年9月第一辆校车开通以来,他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两三次,进行安全教育,检查车辆情况,查询违章记录。“可一次也没查到!”
交运集团(青岛)副总经理、温馨校车公司总经理毛德丰相信,凭借标准化管理和应急措施,校车可以保证孩子们100%安全上学,100%安全回家。
可定制校车线路
跟一般的公交车不同,校车处处都有一颗童心:刷卡机上印着蓝精灵,笑嘻嘻地欢迎孩子们;座位号用“苹果A”“香蕉B”“樱桃C”区分,方便孩子们认准自己的座位。车厢前方装饰着少先队队徽,车厢里设有图书角,还贴有孩子们的剪纸、绘画、书法等作品,就像一个流动的艺术展览。
校车就像机器猫的万能口袋,常用药、纸巾盒、文具盒、雨伞、垃圾袋、卫生桶,需要什么都能变出来。
“红领巾有吗?”记者几乎是在挑刺。
“有,在这儿呢。”随车照管员曹情变戏法似的从某个角落扯出了两条红领巾,“真有学生忘记戴红领巾,进不了校门。校车红领巾出场率挺高的。”
曹情是青岛校车第一批照管员,常年工作在石老人花园至青岛实验二中的一号线上。在这段路上,曹情就是孩子们的守护者。有一次在行车过程中,她发现有个孩子一直捂着肚子,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前一天孩子拉肚子,为了不耽误功课才坚持来上学。
了解情况后,曹情第一时间给孩子家长打了电话,询问孩子病情,并建议家长尽快赶到学校。因为怕家长担心,在去学校的路上,曹情还3次致电家长告知孩子的情况。
“在护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这样的突发状况时常发生,经常有孩子刚吃过早饭,为了赶校车跑得急,刚上车还没坐下就吐了。”曹情告诉记者。
正是数千名像曹情一样的照管员和司机用默默付出,确保了校车上孩子们的安全方便,让家长省时省心,同时减少了城市拥堵。因此,许多民办学校及学生家长经常咨询能不能增开线路。
“我们利用大数据测算学生出行需求,匹配线路和车辆,以市场定价、学生定线、学校定点的方式探索开通了定制校车。”毛德丰介绍说,2015年6月3日,首条为青岛二十六中定制的校车开通,原本需要几小时接送孩子的家长可算“解脱”了。
此后,交运温馨校车公司又相继开通嘉峪关学校、太平路小学等多条定制校车线路。目前,公司3200多条专业校车线路中,近百条为定制版,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需政府企业携手
别看温馨校车现在跑得欢,在集团内部,校车业务也曾经引发争议,差一点就撑不下去。
作为交运集团的一把手,刘永康是财务出身。他早就为校车运营算过账,清楚这是一笔易赔难赚的生意。
“投入大、风险大、社会关注度高,做好了难,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问题,可是票价低、产出低,基本是公益事业,企业其实赚不了钱。”刘永康皱着眉头说。
2011年,青岛政府提出要发展校车,办民生好事,但国家的校车政策并不明晰,更没有任何政策支持。交运集团联系了几个老牌名校,准备赔钱也要干,还成立了全国首家校车运营机构。
“全国第一张校车号牌就在交运集团,自豪是自豪,可真的赔钱啊。”刘永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每个学生每天收费20元,一个月440元,一台车40个座位,算下来每月收入17600元;
司机和照管员每月工资5000元,算下来一个月人工成本就得10000元;
1800多辆校车,便宜的中型车20多万元,大型校车40多万元,全部由集团出资购买,政府没有购车补助。6年折旧,等于每年近7万元,算下来每个月就合5800多元钱。
再加上油费、场站建设费、管理人员工资,每月实际支出已经超过学生缴费。而且,每年寒暑假3个月学生不用交费,员工工资和校车折旧却不能停。
这还是在校车坐满的情况下,而早期校车刚开通时,学生不多,校车开一趟赔一趟。交运集团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2012年,校车终于被青岛市纳入财政支持,在农村公立学校给予运营补贴。市区孩子仍是每天收费20元,农村学生也是20元,但是政府补贴18元,孩子只交2元。
“有了补贴的支持,在农村地区,只要学校和家距离在5公里以上,我们就开通校车专线。”刘永康把农村校车看作一项精准扶贫,“特别是撤点并校以后,农村地区的孩子上学距离更远了,农村的公交又不发达,非常需要校车。”
现在集团的1800多台校车中,1500多台都是农村校车。算下来,每年青岛市政府要为农村校车补贴4亿多元。刘永康告诉记者,有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后,校车业务收支基本持平。
这些年交运集团也曾到各地考察交流校车业务,发现政府支持是校车业务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校车发展较好的大连市,则采取政府购买校车交由企业运营的模式,人力成本也由财政负担。
“政府支持力度小了都不行。某地政府曾购买了70辆校车交由一家公司运营,半年后公司就把车交回了,因为不挣钱,安全风险又太大。”毛德丰说。
当前,校车纯市场化运作条件并不成熟。毛德丰认为纯市场化模式的一大问题,就是企业多、管理难。比如,有的城市有数千辆注册校车,但是归属近数十家企业运营。
“这样监管难度很大!”毛德丰说,利用交运集团的安全管理平台,校车公司才能实现对校车的全方位实时监管。这一平台集团投资7000多万元才建成,一般的小公司怎么可能花这么多钱在安全监管上?
“数量众多的小公司也不利于市场监管,恶性竞争还容易导致市场失衡,引发事故。”回顾这5年的经历,刘永康认为,发展专业校车必须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模式,单纯市场化运作行不通。“校车应该作为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才能办成政府满意、学校欢迎、家长放心、孩子喜欢的温馨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