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县包谷垴乡是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第二灾区,地震发生后,包谷垴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不等不靠,自立自强重建美好家园。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巧家县包谷垴乡与震中龙头山隔江相望,距震中10余公里。地震致该乡66人死亡、3人失踪、237人受伤,房屋倒塌,公路损毁,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
地震发生不到10分钟,包谷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朝富就接到乡党委书记的电话:火速带领群众到威宁寨1号隧道救人!王朝富立即丢下7岁的儿子,带着10余名村民赶到现场,救出杨顺富等3名受伤群众。之后,王朝富连续6天6夜奋战,最终因疲劳过度而晕倒,当他被抢救醒来后,他还执意赶回灾区组织抢险救援。
民房重建涉及包谷垴社区32个村民小组、780户村民,任务艰巨。王朝富担心如果长时间建不好房子,乡亲们会受冷挨饿,他便带领社区其他干部,研究出了一套“先高后低、先特殊后一般,困难群众一律优先”的重建方法,后被迅速推广到全县所有灾区。
“无论有多难,都要带领村民们把家园建好,脱贫致富。”如今,乡亲们修好了房子,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憧憬。在这次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包谷垴乡还有许多像王朝富一样的党员,他们冲在一线,任劳任怨。
周清顺,生前系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冷家坡村民小组长。鲁甸地震发生后,他不顾自家房屋倒塌和财产受损,强撑病体,第一时间带领群众冒着余震、落石等危险,成功地从残垣断壁中救出数名被埋群众,配合前来救灾的队伍搜救被埋人员、运送重症伤员、搬运救灾物资、搭建帐篷、协调安置受灾群众,一干就是5天5夜,终因过度劳累诱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4岁;
蒋先林,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党总支书记。地震发生后,他带领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在一线。由于工作强度大、生活无规律,导致蒋先林胰腺炎复发,迫不得已到昭通住院10天,但他人在医院,心却留在红石岩村,时常左手打着点滴,右手握着电话,一遍遍询问重建情况。出院后,蒋先林顾不上自家房屋的重建,一直奔波在群众中,宣传政策、解决难题;
……
包谷垴乡辖1个党委、8个党总支、40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01名。面对地震灾情,包谷垴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迅速组织带领广大群众奋力抗震救灾。包谷垴乡党委把全乡8个行政村划为6大片区,成立了6个“红旗社区”临时党支部,设立红旗社区临时党组织6个,每个“红旗社区”配备领导班子5名。同时,按照“一面旗帜、一套班子、一块牌匾、一套制度”创建红旗社区,增强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2015年2月12日,距离灾后第一个春节还有一周。地震过去才半年,包谷垴乡圆塘子集中安置点主体工程建设完成。这一天,27户红石岩村冷家坡村民小组村民集中搬入该安置点新房,喜过春节。“我们能有今天,要感谢党委、政府,是他们帮助了我们。”搬家时,村民周民金一边整理着家具,一边哽咽。
地震以来,包谷垴乡各级党委带领全乡党员,每天都现身受灾群众中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包谷垴乡很快完成了恢复重建任务,群众也迅速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6月中旬,记者走在巧家县包谷垴乡小营新区街道上,一排排青瓦红墙小别墅映入眼帘,部分商店已开张,顾客络绎不绝。
包谷垴乡小营新区安置点是国务院批准规划的3个重点集镇之一,以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宜居小集镇”为目标,按照“一轴两片、山城相融”的规划结构,着力打造牛栏江峡谷风光、堰塞湖观光旅游服务区,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交易、商贸服务为主的山地特色小集镇。该安置点在包谷垴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选址、征地、重建……仅用348天,一个新集镇就展现在眼前,受灾群众全部搬入新房。
安置点内,有的农户开餐馆,有的农户开超市,三三两两的小孩在安置点门口嬉戏玩耍。“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征地修集镇的时候我们不太赞同,担心地被征收了没粮食吃。后来党委、政府一次次给我们做工作,现在我们分了房子,开门店做生意,一个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比种地强多了。”从包谷垴社区草子田村民小组搬到该安置点的受灾群众毛子珍高兴地对记者说。
“完成恢复重建之时,就是群众脱贫致富之日。”包谷垴乡确定了2017年全乡整体脱贫目标,狠抓道路建设、产业发展、劳技培训、教育卫生服务等工作,同时增加群众致富渠道。
震垮的是房屋,不弯的是脊梁。包谷垴乡克服地震不利影响,充分发扬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救灾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地震灾区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