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许多便民自行车都有小毛病,包括轮圈歪曲、掉链条、异响等,高峰期还常常没有车。”日前,有福州市民在该市“12345公共服务系统”上反映,近来自己使用便民自行车时,经常遇到车子坏了以及借不到车等情况,要是不好好维护,便民自行车就会成为一种公共负担。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便民自行车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也倡导了绿色出行的理念,彰显了城市的温度和治理理念,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只重视初期建设、忽视了后续管理维护,就涉嫌把便民自行车当成宣传的噱头、体现政绩的盆景,容易使其成了行驶不动的“花架子”,最终不但浪费公共资源,也容易让暖心工程凉了人心。
按道理,便民自行车应保持完好,能够满足市民的需要。出现各类毛病,一方面是因为使用者使用不当、使用频率高等造成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后续管理制度不完善,维修做不到常态化。
便民自行车重在便民。要想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需要从管理和疏导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完善后续管理制度,夯实长期管理基础。相关部门在设立便民自行车的同时,应该及时针对出现的问题,持续不断地完善配套管理制度,把日常保养、借用管理等问题落到实处,尽量保持便民自行车干净整洁、性能正常。二是要做好宣传引导,让市民精心爱护使用。市民是便民自行车的受益群体,在享用公共资源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呵护,做到文明使用,避免人为增加管理成本。
对于便民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的主管部门而言,既然前期已经进行了详细安排,花费了不少公共资金,就应该有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的信心和决心。一句话,要在后期的管理上多注重细节,多进行调查和研究,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持,使便民自行车有人管、管得好,让市民方便用、乐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