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城买房,要的是安居乐业
瞿长福

在农民进城问题上,地方常常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如何提升城镇化率,二是楼市如何去库存;农民也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安居,二是乐业。这两方面既是一对矛盾,也可以相向而行、协同解决。不论采取哪些办法,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不让农民吃亏,增加农民进城本钱

最近,一些地方先后出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办法,有的地方在办法中直接提出为推动楼市去库存,鼓励农村居民有偿退出宅基地进城购房。这引起舆论关于“用农民宅基地消化楼市库存”的联想,以及会否带来新一轮“强迫上楼”的焦虑。

这种焦虑本可不必。从各地出台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办法来看,都明确了一个基本要求:尊重农民意愿。而且,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再三强调,农民是否进城、是否退地,由农民自己作主。严格按照这些政策规定和办法执行,农民进城买房与农村宅基地退出、推进城镇化与楼市去库存就将是一个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过程,是多赢之举,为什么还有担忧呢?

这与一些地方在实际执行中违背政策或者使政策变形走样有关。在农民是否进城问题上,地方常常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如何提升城镇化率,二是楼市如何去库存。这两大压力在某种程度上相辅相成:只有鼓励更多农民进城买房,城镇化率才能提高,楼市才能很好地去库存;如果库存解决不了,“空城”更难打动农民进城,城镇化率更难提升。

问题在于,这两大压力并不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甚至相当长时期。可是,作为考核指标或者发展任务,留给每一届地方领导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压力之下,一些地方往往操之过急、行之过简、急于求成,在条件不具备、农民没想通的时候强行上马,本来三五年甚至更久才能做成的事,非要短期完成,导致矛盾多多、问题多多。

同样,在是否进城问题上,农民也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安居,二是乐业。这两大难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安居,农民进城首先要考虑住哪里,房子是否买得起,买了是否住得起,住下之后各种环境比如养老、就医、上学、购物、出门等是否方便。对于乐业,更为重要,进城不仅仅是城里有一套房,靠什么在城里生存下去、生活下去,继而体面地、有尊严地做城里人才是首要问题。

地方政府面临的两大压力与农民面临的两大压力,既是一对矛盾,也可以相向而行、协同解决。无论鼓励农民进城买房,还是有偿退出农村宅基地,都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结果,只要协同兼顾得好,就能共赢。好比自行车的两个轮子,看似前后分离,其实是一个整体,一起转才能走得好、走得稳,就看政府这只“脚”如何“踩轮”。

比如引导农民进城买房,首先得让农民有进城买房的本钱和生活的本钱。普通农民的现金本钱不多,除了打工的有限积累,散小农户种地也就是维持生计。为了增加农民进城本钱,目前全国多省市正在进行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探索了多种办法,有货币补偿,有权利置换等,不论采取哪些办法,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不让农民吃亏,增加农民进城本钱。

不让农民吃亏,就需要地方财政在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时拿出担当,无论是公益性推进还是市场化运作,地方财政都是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的“第一看护人”与“最后一道防线”。这样,农民放心进城,公众也打消了顾虑。不然,既想要农民的地,又不合法合情合理地补偿,哪有这样的好事。

工作做到位了,条件成熟了,农民觉得值、觉得好,进城说简单也简单:既安居,也乐业,何乐而不为!毕竟,对大多数人,进城是更加优越舒适的选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