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深入采访一周,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满眼的绿色。站在清凉山头俯瞰,整个延安市区绿树环绕、森林围城;走进延安市区,依附山势、错落有致的山体公园遍布延河两岸;驱车驶出延安市区,高速公路两旁山坡上一片绿树葱茏、青草依依,与掩映其间的土黄色窑洞相映成趣。
要知道,这片土地在上世纪末,水土流失面积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8%,是黄土高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度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是什么原因让延安今非昔比?用延安市林业局局长姜文华的话说,就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延安精神。姜文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延安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长期战略任务来抓,特别是1999年以来,延安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率先在全国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通过多年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昔日荒山秃岭、尘土飞扬的延安山川大地奇迹般地覆盖了植被,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转变。如今,延安市林草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67.7%,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77万亩,全市25度以上坡耕地基本实现了退耕还林。
“造绿”工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林区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持续的生态建设还使延安河水变清了,天空变蓝了,空气清新了,降雨增多了,沙尘减少了。数据显示,2015年延安空气“优、良”天数达282天,居陕西省第一。
曾参与退耕还林建设的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村民梁跃福直言,原来家里靠着山头上那二三十亩坡地过活,只能看天吃饭,产量极低,年景不好时几乎没有收入。“退耕还林后,政府按每亩地每年160元给补贴,自己做工年收入也能有上万元,日子比原来好多了。”
退耕还林后,政府积极帮助农民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林果业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支柱。“小时候,跟着父亲在山顶的荒坡上种地,走着一尺宽的羊肠小道,一旁就是悬崖,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村民吕德龙说,退耕还林后,家里在山上种植了500多株苹果树,防雹网、化肥、农药等都有政府的补贴;政府还修通了通往果园的柏油路,家里购买的农用车可以直接驶入果园。“听说有的苹果大户一年可以赚二三十万元咧,现在家里致富就指望这小苹果了。”
如今,降水量的增加更加有利于当地的农业生产。目前,全市苹果面积累计达到350万亩,年产量280万吨,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775元的一半来自苹果,涌现出了一批千万元明星村和百万元明星户。
告别了昔日的黄土飞扬、风沙弥漫,今天的延安山峦叠翠、天空碧蓝,正在实现由生态脆弱地区向林业生态强市的历史性转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曼妙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