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民间投资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如何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与动力更显迫切。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走访了多地多家民营企业,关注民企最迫切的问题,聆听民企最真实的声音。就调研中发现的地方政府简政放权不到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具有共性的问题,记者采访有关专家,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之策——
简政放权不到位,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跟不上——
“土政策”成了拦路虎
本报记者 刘 畅
“现在各方资金需求量大,业务增长速度快不快?”面对《经济日报》记者的提问,小何的笑里满是无奈。3年前,小何与小伙伴们一道,在西南某省的省会城市办起了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本来以为手上有一些核心金融资源,创业之路会顺畅一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初创企业的业务发展,真是步步艰难。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土政策’,让人常常碰壁。”小何说。
何为“土政策”?小何解释道,金融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可一些二、三线城市的监管政策无法跟上这一节奏。由于对新生业务不知如何审批,有的地方设置了高门槛,导致审批通过率低;有的审批流程十分繁琐,令人望而生畏;还有的地方,工作人员对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不甚了解。种种“土政策”,导致从业者“路虽少跑了,事却办不成。”
此前,小何办理过的一笔贷款业务就非常尴尬。按照流程,金融公司在发放贷款前,如果有担保公司介入,有贷款需求的企业要在将资产抵押给担保公司后,小额贷款公司才能放贷。而在小何业务发生的城市,当地房管部门并不认可这样的流程,一定要企业将担保资产抵押在当地的一家银行。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银行并不放贷,却拥有资产抵押物。可如果贷款出现问题,所有风险就会由担保公司承担。人为设置的环节,增加了各方成本,加大了资金风险,也给无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业务,带来了更多的障碍和难题。
此外,同一政策,在同一省份的不同地方落实过程中,也存在着“温差”。小何的直观感受是:离省会城市越近,办起事来就越快,反之则慢;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办起事来就越容易,反之则慢。“有的偏远地方,很容易出现多项审批互为前置,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让项目陷入死循环。”小何不无感慨地说。
当前民间投资严重下滑有我国经济形势整体趋势的影响,也倒逼着我国民间投资准入管理制度改革。在现行市场准入制度下,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准入程序复杂、准入公平性不够、准入透明度不高,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本和行政成本的浪费,严重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应在试点地区的基础上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通过负面清单清除存在的不当准入限制,如一些部门的“潜规则”和地方的“土政策”,使民间投资主体真正获得公平的、透明的、开放的市场准入条件。特别是在电信、石油、电力、铁路、金融保险、教育卫生、新闻出版等领域,减少或消除民营企业进入所面临的诸多限制,打破“弹簧门”“玻璃门”,提升市场开放度和透明度。同时要切实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当前下放取消事项“数字很好听,效果不明显”,要更加着重取消和下放“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企业的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难以“活”起来——
融资难、融资贵顽疾仍存
本报记者 单保江
民企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问题,这是《经济日报》记者在走访中听到的最为集中的声音。不少民营企业家表示,他们像久旱的庄稼一般,渴盼着一场金融“及时雨”。
在山东省,有一家机械加工企业看起来很“重”,实际上很“轻”。据该公司董事长介绍,多年来,企业持续投入大量科研经费,自主创新研发出一款能够替代进口产品的汽车关键零部件,质量好、价格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当企业想要融资进一步做大做强时,却遇到了难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专利等知识产权,而这些无形资产无法作为抵押物获得贷款。他感慨道:“如今,企业的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占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应该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
山东的一家造纸企业也面临着类似的窘境。据了解,该企业自主研发出一款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但在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贷款时,银行却表示爱莫能助。银行有着自己的道理:这家企业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盈利能力较弱,因此不能对其投放贷款。专家表示,越是产能过剩行业,越需要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如果企业开发出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金融部门应该精准施策,通过贷款封闭运行等措施,雪中送炭。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两件让不少民营企业家感慨不已的事。一是为了获得贷款,民营企业主要负责人往往不得不把自家住房抵押给银行。这意味着,一旦企业经营失败,他们将无家可归。二是很多企业对连环担保圈的做法感到不解,因为如果有一家企业破产,就会牵涉一大片企业。这让企业家提心吊胆,不知哪一天哪个环节会出现冒烟的“地雷”。
专家表示,金融安全、资金安全,是银行的生命线,这本无可厚非的,但银行最为本质的安全,应该建立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之上。很多民营企业家建议,有关部门应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改变当前粗线条划分金融风险区、划定产业红线的做法,在保证贷款安全的基础上,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不少,但真正起作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是总倾向用行政手段要求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银行进行增加运行成本、减少直观利润、加大贷款风险的行为。事实上,银行和民营企业之间不是信息不对称,而是利益不对称、责任不对称,因为民营企业面对的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而银行面对的是垄断性市场。建议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充分放开我国金融行业准入管制,尤其是要加快设立民营银行、民间金融机构步伐,加大银行业竞争,让资金自由高效地流向产生高价值的领域。惟此,才能真正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承诺不兑现、难落地——
诚信建设亟待加快推进
本报记者 林火灿
最近,《经济日报》记者到西北地区某省份采访时,一位企业家向记者聊起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糟心事”。
这位企业家告诉记者,他以前主要从事特种阀门贸易,积累了一定资本。这些年,看到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快,就想转型做实业,于是筹划创办一家专门从事钢丝网骨架聚乙烯复合管材管件生产的管业公司。
“我在筹备办厂的时候,正好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承诺如果能当年投资当年实现一期项目投产,就通过税收奖励的方式,免除企业的工业用地税费。”该企业家说,算下来,光土地税费一项就接近800万元,这等于给企业减轻了一大笔负担。
有了政府的支持,他交付了全额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一期项目在去年4月份开工建设,经过加班加点地干,终于在去年12月份实现竣工投产。
“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这是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给企业提的要求。”在该企业家看来,企业既然做到了当时政府提出的这一要求,政府也应该兑现优惠政策的承诺了。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一期工程投产后,政府却再也不提退还土地款项的事情。“我们的二期项目着急开工,手头又没有太多现金,只能去找政府,看能不能抓紧时间办理退还土地款的事情。”该企业家说,虽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热情接待,但对落实优惠政策的事情却始终不置可否,“连个时间表都没有”。
现在,这位企业家左右为难:如果继续投资,一来自己手中“差钱”,二来二期项目建成,政府可能更不会兑现优惠政策了。可是,如果不继续扩大规模,不建设二期生产线,企业规模上不去,规模效益无法体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他感慨道:“打交道,凭的就是彼此的信任。可当初的承诺,为何成了一纸空文?”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和灵魂,应该是当前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领跑者,相比普通公众和企业诚信,政府诚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大,一旦有损,其危害波及面更大,持续时间也更久。在地方招商工作中,地方政府诚信不容忽视,通过“大话”“空话”招商引资,最终又不兑现承诺,受损的还是地方的整体市场环境和吸引力。因此,政府首先应在思想上树立起“诚信招商”意识;尽快通过立法对因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给投资人造成的相关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出台“权利清单”明确规定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权利限制及职责,对于无视权利范围仍作出承诺的政府官员应予以惩罚;对在权利范围内不履行承诺造成投资人实际损失的政府官员,更应依法严惩。另外,政务诚信不仅体现在招商工作中,更是政府行政的基本标准,应受到全社会、全方位的监督,同时做到严格问责。
(点评专家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郭冠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