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名不宜 随便换马甲
□ 侯同佳

地名能不改就不改,是对历史的怀念,是对情感的追忆

近来,地名普查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与此同时,在民众,特别是专家学者的推动下,改地名又成为一大热点,掀起了人们关于地名的热议。大家正琢磨着给一些地方改名,呼声最强烈的,要属黄山市改回原来的徽州了。这并不是个例,在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少地方的名字也在时代潮流中改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过多次改地名浪潮,这些浪潮兴起原因有很多。比如为了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为了配合《汉字简化方案》同步实施,以及响应政策号召、提高知名度、追求经济效益等。不同于之前几次“由旧改新”的倾向,这次热议中大家更希望“由新回旧”,很多人提出在这次浪潮中应恢复一些老地名。在这轮改名浪潮中,具体的哪些地名要改,怎么改,成为了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根据之前改名的原因和效果,笔者认为改名与否和怎么改,需要有一个大家认可的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地名要体现当地文化历史特性。地名是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内容,取地名就是为了区分该地与其他地方的差别,而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是这个地方独一无二的、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内涵,对于一个地区的延续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地名应体现当地文化和历史特色。此外,在地点的命名上更加注重地点的文化性和历史性,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现在看来,前四次改名潮流兴起的原因各有不同,多多少少都有美好的初衷,只不过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使人们难以接受当时更改的地名:就像黄山市本来名叫徽州,但因此地有黄山景区,遂改名为黄山市。当时是以经济视角改名,认为这种名字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当时改名的初衷其实是好的,只是随着国家的国力增强,文化自信的提升,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和历史对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这才使人们改变了地点命名的角度和初衷。

标准便是方便使用。地名的功能除了传承文化,铭记历史,还有使用功能。如果一个地名不能达到这种效果,那么它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刚才提到的黄山市的更名,其实还伴随着黄山区的产生。如此一来,在地名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市名和区名相冲突的情况,这给当地人和游客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地名还应方便当地和外来人的使用。

标准是能不改就不改。地名蕴藏着人们难忘的回忆和乡愁,改一次地名就是消除一次记忆。清末,从鲁西南迁移到微山湖的移民,除了带上他们的生活农耕用品,还将地名“带走”了,他们在新址上沿用了以前的地名,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地名的依恋。因此,地名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一个代号,更是一群人的集体记忆,是难以忘怀的乡愁。忘记地名,就是忘记过去;改变姓名,就是改变自己。如此看来,地名能不改就不改,是对历史的怀念,是对情感的追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